作為全球合作項目的成員,來自ARC引力波探索卓越中心(OzGrav)的澳大利亞科學家通過研究事件產生的引力波,有史以來第二次觀察到兩個大質量致密天體即中子星的并合事件。周一(2020年1月6日,譯者注)在檀香山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宣布了結果。
此次并合事件(稱為GW190425)在2019年4月25日被三臺激光干涉儀之一觀測到,并產生了一個新天體,其質量似乎遠高于此類事件的預期。
主中子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61-2.52倍,而次中子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12-1.69倍。并合后,新天體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3.4倍。事件本身釋放出的能量是太陽質量的1.44倍,以引力波的形式輻射到太空中。
由于事件發生時只有兩臺干涉儀在工作(并且只有一臺干涉儀探測到信號),因此無法精確確定事件在天空的位置,但科學家估計此事件的光度距離范圍為5.186-5.251億光年。
中子星是致密的天體,直徑通常約20km,不比一個城市大多少。將3.4倍太陽質量的物質擠入如此小的空間,中子星因而變得極其致密。
迄今為止,觀測到的質量最大的中子星是PSR J0740+6620,其質量是在2019年9月確定的,約為2.14倍太陽質量。一般認為,質量超過2.16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其引力會克服自我維系的力,進而坍塌成一個恒星級質量的黑洞。
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的是,迄今沒有觀察到小于5倍太陽質量的恒星級黑洞,因此,這些新發現對我們對天體物理學家稱之為質量間隙(mass gap)的中間區域的理解提出了有趣的問題。
OzGrav的博士后朱興江說:“并合天體的總質量大得驚人,遠遠超過了任何先前已知的雙中子星系統,包括2017年探測到的雙中子星。這促使我們思考此事件的本質以及此種信號源是如何形成的。”
如今,科學家正在審查這些發現,考慮了許多可能的選項,例如中子星與黑洞的并合,或者產生處于質量間隙的黑洞。另外,一個全新的雙中子星系統可能會導致異常大的并合質量。




譯者簡介:
楊星宇,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引力理論與宇宙學。
文章來源:SPACE AUSTRALIA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