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一篇好的SCI,僅僅依靠好的數據或實驗結果就行了嗎?有經驗的老師同學肯定會立馬回答:NO!那么,除了好的數據或實驗結果外,還有什么是重要的呢?答案自然就是論文寫作了。不信你看以下兩個審稿意見(它們被稱作“史上最殘忍”的審稿意見):1、"This paper is awfully written. There is no adequate objective and no reasonable conclusion. The literature is quoted at random and not in the context of argument. I have doubts about the methods and whether the effort of data gathering is sufficient to arrive at a useful conclusion."——這篇論文寫得太爛了。目的不明確,結論不合理。引文都是亂引的,跟正文的論證完全對不上號。我懷疑這樣的實驗方法,也懷疑他們收集的數據不足以得出有效結論。2、"The biggest problem with this manuscript, which has nearly sucked the will to live out of me, is the terrible writing style."——這篇稿件的寫作風格太糟糕了,審得我都不想活了。當然,不是所有投稿人都能收到這樣的審稿回復。但這并不意味著很多審稿人心里不是這么想的。事實正是如此,很多稿子被拒,都是因為寫作存在嚴重問題。因此,為了避免因寫作問題而被拒稿情況的發生,或者說為了避免因為寫作問題而被打回來無數次返修情況的發生,我們還是勸大家要早早練好寫作基本功。這里所謂的寫作問題,并不單純是指英語水平問題,而主要是指除基本語言能力之外的論文寫作要領、技巧等技術性問題。比如說,SCI寫作中,一個顯著的問題是一定要學會使用西方人的表達/結構方式。這本身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文化習慣的問題,然而就這樣的小問題,就足以決定你的論文是否能被認可。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全面把握SCI論文寫作中的種種技術性問題,我們今天重磅邀請了一個很牛的青年學者L博士,來給大家講講他的經驗。L博士是美國名校的博士后,年紀輕輕,就已經發了26篇文章,其中包括多篇頂刊,他引次數高達400次,H指數為11(PPT中有詳情介紹,非最新數據)。這樣的成績十分難得。根據自己的經驗,L老師也認為良好的寫作對于發表高質量SCI非常關鍵。很多老師同學在寫作中,一些錯誤本來應該避免,但可能因為缺乏指點而長期未得糾正,以致水平一直很難上去。鑒于此,我們請L老師把自己的寶貴經驗做了一次總結梳理,以系列講座的形式給大家作了呈現。L老師的這個系列講座題目是《高質量SCI寫作要點詳解》,算得上是難得一見的經驗分享。具體來說,L老師系列講座的內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 | 3.分析相類似體系(別人是怎么分析,如何講出的故事) |
| | |
| | 2.實例:JMCA和Nat Commun抽象模型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3.西方寫法中重要圖表、最優數據展示/對比呈現方式 |
| | |
| | 4.實例:Nat Nanotechon/JACS文章分析 |
| | |
如上所示,L老師對于高質量SCI寫作要點的詳解十分全面、豐富,非常值得一聽。
正如整個人類的進步都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基礎之上的,經驗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所以我們建議大家在學習中多虛心接受別人的經驗,宜早不宜遲。文章來源:國際科學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