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ICLR 2020放榜了!共收到2594篇論文提交,創歷史新高,其中,有687篇被接受,接受率為26.5%。粗略統計,大概有320篇被接受的論文中有華人學者參與,占比47%。放榜后,不少華人學者分享了自己組的戰績。終于等到你!今天,ICLR 2020放榜了!

作為深度學習領域的頂級會議,ICLR 素有深度學習頂會 “無冕之王” 之稱。ICLR 2020共收到2594篇論文提交,其中,有687篇被接受,接受率為26.5%。共計48篇Oral、108篇Spotlight和531篇posters。我們手動統計了一下,大概有320篇被接受的論文中有華人學者參與,占比47%。(人工統計如果有出入還望諒解)UC Berkeley EECS教授馬毅表示,自己一位學生的論文被接受了。“這篇文章不是追求什么SOTA,而是重在幫助大家理解。把一個看似困難的問題做得簡單明了,而且與以前的經典工作在思想算法上完全統一起來。如果大家關心PCA、ICA、以及DL(Dictionary Learning)的統一關系,這應該是迄今最簡單完美的解釋。”查看地址: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SJeY-1BKDSCMU計算機學院副教授馬堅表示,自己組的Hyper-SAGNN論文現在已被ICLR 2020接受。這是一種用于超圖的通用圖神經網絡。在這項工作中,他們還展示了其對單細胞Hi-C數據的實用性。查看地址: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ryeHuJBtPHUCSB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王威廉參與的多篇論文被接受。包括陳文虎同學的“TabFact: A Large-scale Dataset for Table-based Fact Verification”,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陳建樹博士合作,提出了一個基于半結構化表格的自然語言推斷任務與新的數據集。以及熊文瀚同學的“Pretrained Encyclopedia: Weakly Supervised Knowledge-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臉書人工智能實驗室Ves Stoyanov等合作,提出了一個新的基于實體的預訓練模型,在問答與實體類型預測任務上結果非常不錯。
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rkeJRhNYDH
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BJlzm64tDH接下來和大家分享ICLR 2020的總體結果。(以下“我們”代指ICLR 2020主委會)我們繼續向ICLR遞交最出色的工作,但遺憾的是我們無法接受每一篇提交的論文。我們祝賀那些被接受的論文的作者,也希望無法被接受的論文的作者在正在進行的研究中取得成功。- 在2594篇提交的論文中有687篇被接受,接受率為26.5%(687/2594);
- 與往常一樣,所有接受的論文都將作為posters展示;
- 接受的論文中有23%將進行口頭報告:108篇論文作為4分鐘短報(Spotlights)展示;48篇論文有更長的10分鐘發言時間。
審查過程與上一年基本沒有變化,只是做了兩個調整:我們不允許在討論期間中途公開評論,以使作者和審查人員對討論的要點有一個清晰的范圍;我們有一個明確的一周時間進行替代和緊急審查。我們的大部分變化是在會議方案的結構上。評分系統:為了使決策更加清晰,今年的評級系統進行了簡化,去掉了中性評級的選項:我們只有拒絕、弱拒絕、弱接受和接受的選項。需要為這些評級分配數值,以產生一個平均分數,盡管建議本身比數字更重要。分數是不對稱的,分別是1分、3分、6分和8分,這是有原因的。對于接受論文,我們擔心審稿人不愿意給10分:您可能希望論文被接受,但并不意味著它應該得到10分。我們不想勸阻審稿人去強烈聲明“接受”。此外,3分到6分之間的較大差距使得弱拒絕和弱接受之間有更大區分,以提供對建議的更多承諾并避免中立。盡管有些不常規,但得出的平均值對于指導決策還是有意義的。我們看到提交給會議的論文數量延續了前幾年的趨勢,繼續顯著增長,如下圖所示。這使得建立經驗豐富的大型審稿人庫,變得越來越困難。今年我們很幸運得到了119位AC和2200名審稿人的支持。這個方案委員會的規模沒有我們所希望的那么大,卻承擔了更多的評審負擔。我們的AC非常棒! 他們每個人都有20篇論文,在決策方面做得非常好。正是由于他們的勤奮,才使得被接受的論文質量很高。
公開評議的歸檔性質:提交給ICLR的一部分作者要認識到,它也是一個歸檔系統,一旦論文被提交了,它最終將變為非匿名(無論它被撤回、拒絕或做出最終決定),并且不能被刪除。一些作者似乎對這一原則有誤解或理解不夠,我們收到了許多要求刪除提交論文的請求,或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提交者試圖通過用空白PDF替換信息來規避這一政策。選擇提交給ICLR就是要接受這一歸檔政策,未來也需要更加清晰的溝通。雙重提交和撤回:我們拒絕了少數論文(不到20篇),因為它們違反了“雙重提交政策”。我們也撤回了大量論文,比如與其他會議截止日期臨近和重疊,或與其他會議如ACL的“匿名政策”不相符。這是適得其反的,因為這消耗了許多審稿人的精力,他們本可以將工作用在其他方面。我們未來計劃的一部分是考慮如何阻止這種結果。前段時間,ICLR 2020審稿人資質和評審機制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南大周志華教授曝出:ICLR 2020竟然有47%的審稿人從來沒有在本領域發表過論文。在7583位ICLR 2020審稿人中,1078人“不了解該領域”;2484人“讀過該領域的很多論文”;2604人“發表過1-2篇論文”;1417人“在該領域發表論文很多年”。這樣計算,47%的審稿人從來沒有在該領域發表過論文!周志華表示,open review僅當參與者都是相當level的專家才有效,否則更容易被誤導。學術判斷不能“講平等”,一般從業者與高水平專家的見識和判斷力不可同日而語,頂會能“頂”正是因為有高水平專家把關,但現在已不可能了。此外,一篇ICLR 2020的論文在拿到完美的滿分評價(8-8-8)后,額外的兩位審稿人連續給了2個1分評價,也引發了激烈討論。可見ICLR 2020爭議不小,不過還是要恭喜所有被接受的論文,我們也期待看到中國學者的研究獲得最佳論文。參考鏈接:
https://medium.com/@iclr_conf/ourhatata-the-reviewing-process-and-research-shaping-iclr-in-2020-ea9e53eb4c46文章來源:medium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