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國明星”們習慣將名字深埋于泥土,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渴望了解這些不夠“出名”的著名科學家。
愛國者
翻開2019年離世科學家的名單,可以看到,他們絕大多數成長于兵荒馬亂的舊中國,懷揣科教報國的心愿,付出畢生心血建設新中國,愛國者是他們共同的標簽。
“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1月16日逝世的“兩彈一星”元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核物理學家于敏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10月4日,自動控制專家、中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張嗣瀛逝世。35年前,在1984年的國慶閱兵儀式上,年屆六旬的他對著受閱方隊中的我軍新一代單兵反坦克武器熱淚盈眶——為解決該武器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問題,他研究了3年。
物理學家、半導體學科創始人之一、紅外學科奠基者湯定元,是新中國成立后早期留美歸國的科學家之一,曾為“兩彈一星”等研制作出重要貢獻。
1956年,化學工程專家、我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陳家鏞放棄在美國的事業,回國工作。他針對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大急需,開拓了濕法冶金新工藝和新流程,使我國濕法冶金在很多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同樣出于科學報國的信念,材料學家涂銘旌在1958年登上從上海西行的列車,響應國家號召,舉家西遷,前往建設中的西安交通大學,投身金屬材料學科建設。
奉獻者
一座宏偉大廈的根基與棟梁,從來不像其外表那般享有奪目光彩。干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奉獻者是這些科學家們身上的另一個標簽。
今年6月,我國毫米波技術領域杰出專家和教育家孫忠良逝世。在身邊人眼中,這位曾擔任國防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總裝科技委兼職委員、總裝某專家組專家的老人,看上去像個普普通通的“老師傅”。他們知道他干的是“大事”,但不清楚他到底做的什么。
8月,作物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布衣院士”盧永根逝世。
氣象衛星專家孟執中曾參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制,他擔任過我國第一顆風云氣象衛星風云一號的總設計師,并在風云一號研制成功后,繼續擔任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的技術主要負責人。
物理化學家梁敬魁一生在基礎材料領域取得大量創新性成果。作為一名做基礎科研的專家,他的事業安靜而低調,卻為新中國工業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物理學家、我國中子科研領域主要奠基人之一章綜,倡導和推動了我國散裂中子源的立項和建設,為我國中子科學和中子技術發展做出卓越貢獻。但他生前埋首科研,很少公開講話,幾乎從沒接受過采訪。
拓荒者
這些科學家們幾乎都在各自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創新。新中國70年科技史上的許多“第一”都與他們有關,拓荒者是他們的第三個共同標簽。
材料科學家李恒德1956年在清華大學創立了我國首個核材料專業,為我國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工程熱物理學家王補宣1949年從美國回國工作。1957年底,他在清華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工程熱物理本科專業。
化學家、我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卓仁禧,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學家。從研制光學玻璃防霧劑,解決炮鏡、望遠鏡等“看不清”的問題,到研制彩色錄像磁帶黏合劑和助劑,解決當時電視屏幕的“閃”點問題,再到合成多種基因治療化學載體,他傾盡所學只為民。
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是中國地殼深部構造研究工作的開創者,開辟了我國地球物理測深事業。同時,他也是位杰出教育家,曾參與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和北京大學固體地球物理教研室的創辦。其著作《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是我國首部完整、系統地論述固體地球物理理論和應用的重要論著。
中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塑性成形與數字化制造專家阮雪榆出生于日軍侵占我國山海關后幾天。山海關又稱榆關,父母將雪榆關國恥之志寫入他的名字。
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陳星弼是我國第一批學習及從事半導體科技的人員之一,也是電子工業部“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學”專業第一個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功率器件領路人”。他是國際半導體界著名的超結結構發明人,其發明專利已被超過550個國際專利引用。
凝聚態物理學家王業寧同樣以科研事業為樂,“從中學時代我就迷上了物理,光聲熱電的世界太有趣了!”上世紀60年代,王業寧提出“馬氏體相變內耗規律及其機理”,比西方同行提出類似結論早了10年。她還研制出我國第一臺“聲光調Q-YAG激光器”,并在高溫超導體和鐵電材料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研究。
解題者
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一路前行,無論時代拋出怎樣的難題,科學家們總能竭力找到答案。面對廢墟荒野,他們建造;面對疾病災難,他們救治。他們的回答未來或將被取代,但“解題”的動作永遠被定格。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兒科血液學專家胡亞美研究制定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小兒營養性貧血治療和預防方案,制定并推廣合理的輸液方案,使該病病死率由20%下降至1%。她又在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挽救了無數危重病兒的生命。“我最快樂的時刻,就是經過一番緊急搶救,孩子睜開眼睛叫我一聲奶奶。”
心血管外科專家高長青開創了我國機器人微創外科,引領并推動了國際機器人微創外科的發展。他一生做過5000余例手術,無一失手。
分子生物學家孔祥復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用于臨床治療的α-干擾素,這是全球公認的治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關鍵藥物。
病理生理學家陸士新一生致力于腫瘤病因學、化學致癌與癌變機理的研究,首次系統證明了亞硝胺是我國食管癌主要病因,對食管癌研究作出卓越貢獻。
神經藥理學家金國章研發的鎮痛藥物羅痛定已載入國家藥典,為中藥現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他的研究還為精神分裂癥和帕金森氏癥治療藥物的研發奠定了藥理基礎。
中西醫結合學科的開拓者沈自尹,在臨床進行支氣管哮喘、腎病綜合征激素依賴等中醫藥治療研究,開發了急支糖漿、補腎益壽膠囊、補腎防喘片等新藥。
病毒學家田波,在國家糧食產量低下時,研究無病毒馬鈴薯的種植,其方案被廣泛應用。溫飽基本解決后,他又涉足醫學病毒,轉入對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的研究。
工程地震學家李玶是新中國最早從事地震構造研究的地質學家之一,多年來承擔并完成了長江三峽大壩、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的選址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泥沙與河床演變專家韓其為,把一生獻給泥沙研究和祖國的大江大河。他在三峽、丹江口及小浪底等水庫淤積和下游河道沖刷問題以及黃河調水調沙和淮河根治等方面有重大貢獻。
土木工程材料專家、混凝土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孫偉,帶領團隊攻克難題,指導了數十項國家重大工程混凝土材料的應用,三峽工程、長江二橋、南京地鐵等項目背后都有其貢獻。
今年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寧濱在參加世界交通運輸大會途中遭遇交通事故逝世。
化學纖維工程技術和管理專家季國標是中國化纖工程技術的主要奠基者、開拓者和技術帶頭人之一,曾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等職。他“一生為百姓作霓裳”,主持擬定了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我國化纖發展總體規劃,對我國紡織工業的技術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筑結構專家、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容柏生曾引領中國一代高層設計潮流。他在上世紀80年代,主持設計了當時的中國大陸第一高樓,俗稱“63層”的廣東國際大廈。廣州海運大廈、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廣州珠江新城西塔、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高層建筑,也都是容柏生的手筆。
育人者
歷史的接力棒總要傳下去,科學研究是承前啟后、不斷超越的偉業,這些科學家們大都在科研攻關的同時,視教書育人為天職。他們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則、慧眼識英、培養人才的“育人者”。
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為我國建立了衛星精密定軌系統,把衛星定軌精度從千米提高到百米,繼而提高到十米量級,又向厘米級跨越。這給“神舟”無人飛船發射試驗中的軌道確定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電化學家、我國現代電化學重要奠基人之一查全性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曾當面向鄧小平建言恢復高考并被采納。1977年冬天,570萬年齡不等的考生走進考場,第二年春天,27.3萬人踏進大學校門,后來的科學家黃大年、畫家羅中立等都在其中。
最后,記住這些名字,記住他們輝煌壯闊的事業——
涂銘旌、高長青、于敏、梁敬魁、金國章、阮雪榆、孫偉、王業寧、沈自尹、容柏生、李恒德、湯定元、寧濱、孔祥復、孫忠良、李濟生、查全性、卓仁禧、盧永根、陳家鏞、章綜、王補宣、季國標、李玶、韓其為、胡亞美、張嗣瀛、曾融生、陳星弼、陸士新、孟執中、田波……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