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幻電影里面的那些設定,很多黑科技就要來了!然而……在《終結者》中1997年就該出現然而卻不斷跳票的“天網”,現在施瓦辛格的胸肌都下垂了,而人工智能連個車都開不明白。在《回到未來》中的2015年,汽車早在天上飛了,而且還是核能的,然而現在我們還是在13號線上擠到懷疑人生;在《銀翼》中的2019年12月,人造人已經與真人無異,這才引發了整個劇情,然而現在我們還只能在寂寞的時候挑逗一下Siri。不禁讓人感嘆:離2020來了只剩下26天了,怎么什么都沒有?是不是你們理科生不行啊!Buzz Aldrin(第二位登上月球的人,“巴斯光年”的原型)在2012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一篇文章中就忍不住吐槽:“承諾的2020年火星殖民計劃,結果只不過是Facebook上的寥寥幾筆。” PayPal的聯合創始人Peter Thiel也抱怨:“我們明明想要飛行汽車,卻只得到了只能寫140個字符的Twitter?”主編Jason Pontin在題為《為什么我們不能解決大問題》的文章中補充道,硅谷的評論家們感到“風險投資的走向已經從轉換型公司(蘋果、微軟等)轉向具體、局部及細枝末節的東西”。Pontin認為,自個人計算機革命以來,有三點原因讓我們忽略“大機遇”。- 首先,許多社會上的大難題都受到政治政策和意識形態的制約,而非技術上的限制。
- 其次,許多遺留的大難題過于復雜,我們在科學和工程上的發展還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
- 最后是經濟實力,解決“大難題”的代價是非常高的,而在市場上,創新產品通常是沒有成本競爭力的。
但是,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技術進步的制約因素將會發生變化。為了弄清原因,我們需要明白技術創新取決于兩類計算問題。當今世界并不像大多數人年幼時在電影中所看到的那樣,這是因為兩種創新之間存在不對等的發展。
- 一種是連接驅動型創新,幾十年前的未來主義者并不看好之。
| |
| |
| - 交通工具&動力(如:自行車、汽車、飛機、船只、載人航天器、噴氣式發動機)
|
| |
| - 交通工具&動力(如:自行車、汽車、飛機、船只、載人航天器、噴氣式發動機)
|
現代連接驅動型創新始于計算機網絡,促成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到2010年,移動計算設備及云和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的發展,使得在一定環境下的個性化無縫數字交互成為可能。
Airbnb和Uber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雖然身價不菲,但Airbnb和Uber實質上就是實時化和個性化代理平臺,做著我們幾十年來一直在做的事——租房和打車。這對于社交媒體,比如主產品是以廣告為導向的Facebook和Twitter也是一樣。

有些變化是翻天覆地,有些則是默默無聞梵蒂岡城和美國最受歡迎的汽車那么在這段時間里,應用科學創新方面發生了什么?它并沒像連接驅動型創新促成的那么多。盡管我們看的到實體產品的質量和效能有所提高,但這并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二十年來,超音速飛機還沒有商用化。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也才剛剛起步。飛行汽車一直停留在早期原型狀態。由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何許多人感到失望。為什么連接驅動型創新備受關注,而應用科學創新卻相乏人問津?這里有幾個原因。
連接驅動型創新具有很多優勢。首先是其更快的創新和收益化周期。編寫一個手機應用軟件并取得收益要比推動科學突破,克服監管障礙,制造和開發產品上市要快得多。基于這一優勢,連接驅動型創新可以從風投公司(通常希望在10年內獲得回報)獲得更多的投資。由此引發新聞和媒體的廣泛報道,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最后,連接驅動型創新的計算需求可以輕易從公共云中現成的基礎設備上獲得,有65%的工作負載可以運行在云端,因此只需添加軟件即可。另一方面,應用科學創新不僅需要實體制造,而且還需要解決已經過時的高性能計算(HPC)學科中的問題。HPC幾十年來變化不大,它的通用運算模型不像效用計算,更像定制服務器。工程師們順從地“簡化模型”,以有限的計算能力完成他們的設計,或者等待計算周期來運行模擬。盡管IT部門為三年前購買的昂貴的HPC硬件得到充分利用而感到自豪,但結果是項目成本激增,發布時間推遲。對于用過企業云計算的人來說,這簡直無法想象。但是,這種情況即將改變——HPC工作負載正向云端遷移。這意味著在計算方面,應用科學創新將很快與連接驅動創新一樣。云服務提供商正在根據需求搭建專門的HPC基礎架構。模擬軟件供應商正在轉變其許可模型以適應使用消耗。并且,新平臺正在將所有這些都整合為整體解決方案。
如今,日產等主流企業正在使用云端HPC,結合聲學、空氣動力學、結構學、熱學和碰撞模擬技術來制造更好的汽車。我們還看到在電動汽車、航空航天和太空工業領域,風投資助的初創企業正在迅速擴張。對于這些初創公司而言,在云端運行模擬是必須的。云計算的敏捷性最終推動了應用科學創新引擎的發展。因此,對于那些擁有大量社交、移動、本地網絡應用并想要進入清潔能源、電動汽車和超音速噴氣機領域的企業來說,他們有理由感到樂觀。相關報道: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mars-colonies-counting-ads-edward-hsu/
文章來源:linkedin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