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自然指數 (Nature Index) 公布了,這是全球科研機構中,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指標。
今次發布的指數,是根據2018年7月1日到2019年6月30日,各機構在Nature (和一系列子刊) 、Science、Cell等82種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情況,得出的分值。
從幾個類別里,選擇“學術機構 (Academic) ”生成列表,就會得到這樣一個排行榜:
哈佛大學第一,斯坦福大學第二,麻省理工學院第三,牛津大學第四,劍橋大學第五,東京大學第六,南京大學第七,清華大學第八,北京大學第九,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第十。
南大以國內高校第一的成績,挺進了世界前十。
具體得分如下:
AC是單純的文章數,FC則考慮了一篇多機構參與的論文中,某一機構的作者占比多少、以及論文共由多少機構聯合完成。默認排名以FC計算。
清華和北大,AC值遠遠超過了第七位的南大,還超過了排名第四至第六的牛津、劍橋和東大;
只是,給每篇論文算上比例 (Fraction) 之后,FC值有了微弱的劣勢。但即便如此,清北依然進入了全球前十位。
除此以外,還有什么有趣的信息?
突飛猛進
首先,哈佛的FC值,比第二名斯坦福高出286分;
斯坦福 (2) 與MIT (3) 、MIT (3) 與牛津 (4) 之間,也有100分左右的距離。
不過,從第四名牛津開始,直到第十名ETH蘇黎世,總分差也不到50。
所以,前三名的地位,短期之內恐怕難以撼動,但前十位的名額歸屬,還是可能發生許多變化。
你看,2019年度排行榜 (依據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數據) 發布的時候,南京大學還沒有進入前十:
上一份年榜
那時,南大雖然排名第十一,但可以看出FC值正迅猛增長,比上年高出13.3%。增幅超過了前十名中任何一所學校。
如此看來,南大在新發布的排行榜上超越清北,也并非沒有先兆。
所以,再來觀察一下新榜單的11-20名吧:
中科大第11、耶魯第12、國科大第13、伯克利第13、UCLA第15、UCSD第16、密歇根大學第17、多倫多大學第18、華盛頓大學第19、浙大第20。
這十所大學,除了多倫多大學之外,全部來自我國 (3所) 和美國 (6所) 。
其中,我國的中科大 (USTC) 、國科大 (UCAS) 以及浙大 (ZJU) ,比起上一份年度榜單,排名皆有上升:
上一份年榜
不止排名,從2017年到2019年,這三所學校的FC值也在不斷上升。
如今,國內高校的考評機制,越來越重視科研成果,自然指數排行榜的變化趨勢,可能也與此有關。
再往后看,進入前100名的中國大陸高校還有:
復旦大學 (26) 、南開大學 (37) 、上海交通大學 (40) 、中山大學 (41) 、四川大學 (46)、武漢大學 (48) 、蘇州大學 (51) 、廈門大學 (59) 、天津大學 (80) 、吉林大學 (85) 、湖南大學 (87) 、同濟大學 (92) 、華南理工 (93) 、北京師范大學 (97) 。
而走出高校榜單之外,總榜也值得關注:
在這里,中科院,德國的馬克思普朗克學會,以及亥姆霍茲聯合會,在前十名中顯現出來了。就是帶有加號的三位:
之所以有加號,是因為這些院所下有多家研究機構。
比如,排名第一的中科院,包含了全國各地的一百多間研究所。遠超哈佛大學的FC值和AC值,便是這些研究所共同的成績,著實令人矚目。
自然指數到底是什么?
自然指數 (Nature Index) ,其實是自然出版集團定制的一個數據庫。
它依托于全球自然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統計各個研究機構發表的數量。
2014年,自然指數剛剛誕生的時候,統計在內的期刊一共有68種;去年6月,又擴充到了82種,官方說,目的在于調整學科間的權重比。
82種期刊里,有Nature以及它的許多子刊,有Science和它的兩份子刊,有Cell和它的三份子刊……這些期刊,分為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物理學這四大類。
6萬多篇論文,2萬多家研究機構,共同組成了這份新發布的自然指數榜單。
雖然誕生時間不長,但已經成為了衡量研究機構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指標。
在排行榜上升至高位,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成就了。
https://www.natureindex.com/institution-outputs/generate/All/global/academic/score
https://www.natureindex.com/news-blog/revisions-to-the-nature-index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