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將“重型獵鷹”火箭送上太空,他還計劃搭建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太空“星鏈”。
這位“硅谷鋼鐵俠”是五家公司的創始人,身兼特斯拉、SpaceX和Neuralink三家公司CEO,他涉及的業務橫跨十余個不同領域,且成就斐然,他每周工作超過100小時,每周會花 10 小時讀書,自青少年時代起,他每天閱讀2本不同學科的書……
他想做網絡轉賬,于是創立了x.com和Paypal;他想做電動汽車,于是特斯拉誕生了,特斯拉Model S獲得了NHTSA史上最高安全得分;他想去火星,于是創立Space X,將衛星和飛船送上太空,還做到了將火箭回收;他要解決交通擁堵,于是全網絡地下3維交通系統的設計模型面世,獲得華盛頓政府批準后,他在紐約和華盛頓特區之間挖掘一個地下隧道……
馬斯克的朋友們評價他是個目標極其明確的人,他習慣從工程師的視角看世界。他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常常思考,這個世界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么,哪些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
只要他看好的,他會一直努力,直到達到目標。
在2015年10月的某一論壇上,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對話馬斯克,馬斯克分享了創立Space X的初衷及夢想,并且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感悟。
自學成才的馬斯克
火箭技術是非常高尖端的科技,馬斯克不僅是公司的CEO,還是CTO(首席技術官),有著物理學和商科的背景。他自學了所有這些,科學、工程、計算機編程、物理學等課程,沒有經過在學校的正規學習。
馬斯克說,自學的速度要比正規學習要快得多。他的秘密就是:讀很多的書,和很多人交流。
錢穎一問道:光靠讀書就可以成為一個火箭科學家?
馬斯克回答:是的,不過還要進行實驗。既要看書,也要實驗,因為有時書里的東西未必正確。
雖然馬斯克非常忙,但他依然保持閱讀的習慣。
據他弟弟介紹,自青少年時代起,馬斯克就開始每天閱讀不同學科的2本書。倘若普通人每月讀一本書,馬斯克的閱讀量就是你的60倍。
對馬斯克來說,在發展事業時最重要的,就是確保自己總是理解科學理論、規則背后最基本的那個“為什么”,這讓他能夠有效減少學習新概念的時間。
起初,馬斯克的閱讀涵蓋科幻小說、哲學、宗教、編程、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的傳記。隨著年齡增長,他的閱讀和職業興趣擴展到物理、工程學、產品設計、商業、科技和能源。
成立Space X:不是為了創建一家公司
在論壇上,清華院長錢穎一問埃隆?馬斯克:人們都想做有用的事情。以SpaceX為例,這個領域是我們傳統上認為政府部門負責的領域,技術門檻高,耗資巨大,監管復雜。我猜很多人也想進入這個領域,但他們覺得不太可能。你為什么認為你可以在2002年進入航天這個領域呢?
馬斯克回答說:我可以告訴你SpaceX的初衷不是為了建一個公司。2001年,我跟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提到,既然在1969年就登陸了月球,為什么我們還沒有登陸火星?我訪問了NASA的官網,想看看有沒有登陸火星的時間表,但什么也沒找到。后來我了解到,NASA當時已經放棄登陸火星了。所以我想搞一個公益性質的項目,將一個小型溫室送上火星表面,起到一個表率作用。如果成功的話,這將是地球上的生命去過的最遠的地方,也是我們認知范圍內生命首次出現在火星。
所以就有了把綠色植物送上紅色火星表面的宏偉計劃,他想這應該能激起公眾的興趣,從而促使NASA增加預算,那樣就能延續阿波羅之夢了。這就是最早的初衷。
他還去了三趟俄羅斯,我想買一些用過的洲際彈道導彈,用于火星任務。
他雖然跟俄羅斯人達成了協議。但是他們的火箭價格低廉,因為賣給他的都是報廢火箭。即使可以用那些火箭,一旦用完了還得購買昂貴的火箭。所以這最多是一個短期可能,不會有長期的結果。顯然這無法用來在火星上建立自給自足的城市,而在火星上建立城市是馬斯克開展這項計劃的根本目的。
這時馬斯克意識到,我們之所以沒去火星,不是因為不想去,而是因為認為沒有能力去。大家有意愿去,都覺得沒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就放棄了。
所以他決心創立一家公司,減少太空旅行的成本,同時改進火箭技術,因為火箭技術自六十年代以來根本沒取得什么進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況變得更糟,因為將物質送入軌道需要花費的成本更高。所以,這就是他創立SpaceX的初衷。
雖然在公司剛創立的時候,馬斯克覺得公司的存活幾率最多只有10%。但他依然冒了這個險。如果我們不做點什么來改進火箭技術,就永遠去不了火星了。
馬斯克的夢想:建立一個能夠自我維系的文明
馬斯克在2011年時曾說,未來10到20年,他可以把人類送上火星。
錢穎一教授問道:現在是2015年,這會實現嗎?如果你當時的預估是正確的,那就是2020年或者2030年,距離現在已經不遠了,你還是這樣樂觀嗎?
馬斯克回答:我覺得大約還需要10年。
錢穎一:使用可重復利用的火箭不容易,因為美國宇航局停止制造航天飛機了。非常昂貴。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我猜想這一定非常不容易。為什么你會如此自信你可以實現這些?
馬斯克:目前,我相信我們至少能實現推進節的重復利用,因為我們曾兩次成功地將推進節降落在海面上,至少兩次降落到了無人船上。第二次,火箭過了幾秒才炸掉,說明我們在進步。我相信在未來一年內,我們能夠使推進節安全著陸,并重新飛上天,這種可能性很大。可能性在90%以上。
錢穎一:那十年內是否有可能在火星上看到人類?可能性有多大?
馬斯克:我覺得10年實現的概率是50%。當然取決于全球范圍的技術進展。但如果按目前SpaceX發展趨勢推算的話,2025年是大致正確的。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重復利用。
這一目標實現的可能性,用第一原理分析就很有意義了。
如果用仿照先例的話,我們可以看看前人在重復使用方面的努力,比如太空梭或俄羅斯暴風雪計劃,這些重復使用的努力并未降低太空飛行的成本,反而增加了成本。關于太空飛行的成本,太空梭的預算大約是40億美元一年,每年一般飛四次,所以每艘太空梭的成本大約就是每年10億美元,這比同等檔次的火箭貴多了。所以,人們看到這個,就會覺得重復使用非但沒有降低成本,反而增加了成本。
但站在第一原理的角度來看,實際情況不是這么回事。如果你用的是精煉航空燃料低成本推進劑,就有可能。馬斯克他們用的火箭推進劑的費用大約是每次飛行30萬美元,而火箭的造價達到6000萬美元,所以推進劑的花費與之相比是九牛一毛,只占火箭造價的0.5%。這與大型噴氣式飛機差不多,那么如果進行重復利用,考慮到維護等問題,每次飛行的成本就會不斷接近推進劑的成本。如果火箭也遇到類似飛機那樣的情況,維護成本可能會相當于燃油成本,對于航空公司來說,每次飛行的成本就是60萬美元,這就能大幅節省成本。
人類文明基本將會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要么變成一個居住在多個行星上的文明,走向太空探索星系,要么就永遠住在一個行星上,直到最終滅絕于某個天災人禍。比較而言還是前一種結局比較好。
要實現前一種愿景,我們必須在某顆星球上建立一個能夠自我維系的文明。火星是唯一現實的選擇,所以馬斯克覺得我們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
成功的法寶:第一性原理思維
馬斯克認為物理的基礎理論是最有用的。物理學的思維框架是迄今為止是最有用的框架。有助于了解歷史上最早的科學家是怎么探索的?他們又是如何改變他們的探索方法的?他們是如何隨時間改變分析框架,知道某一種框架比另一種更好?
馬斯克表示:“我更傾向于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物理學教會我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去推理,而不是用類比的思維去推理。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么。火箭是由什么制成的?航空級鋁合金,再加上一些鈦、銅和碳纖維。然后我會問自己,這些材料在市場上值多少錢?結果他發現,火箭原材料的成本大約是火箭價格的2%。”
這就是運用了第一性原理思維,將復雜的問題拆解,簡化為基本問題,然后逐一尋找解決辦法。注意,雖然馬斯克講述的非常簡單,但在尋找解決辦法的過程中,他設想的每一個情況都是經過了非常嚴密的邏輯推論,他所預估的數字是相對具體的,而不是一個大概。
其實在實踐中,沒有必要將每個問題都拆解到原子級,只要在思考時,比大多數人更深入一到兩層,就能體會到第一性原理思維的優勢。著名戰斗機飛行員、軍事家約翰·博伊德創造了下面這個思維實驗,用來展示如何在實際中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
想象你有下面這三樣東西:
一輛摩托艇(后面有一副滑雪板)
一輛軍用坦克
一輛自行車
現在,我們將這些物品分解為基本的構成部件:
摩托艇:發動機、船體、一副滑雪板。
坦克:金屬履帶、鋼板裝甲、一挺槍。
自行車:車把、車輪、齒輪和車座。
你能用這些單獨的部件做出什么?其中能做出的東西之一是,把自行車的車把和車座、坦克的金屬履帶、摩托艇上的發動機和滑雪板組合在一起,你就能做出一輛雪地摩托。這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維的的實際運用的一個簡單展示。它是一個循環過程,首先將一種情況分解為核心部分,再將各個部分以更有效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先進行解構,再進行重構。
從雪地摩托的例子能看到,第一性原理思維能提升創新力,對基礎元素的重新組合利用,讓事物產生新的火花。
馬斯克說:“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于比較,對別人已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也都去做,這樣發展的結果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些新的東西出來,就必須依賴物理學的方法。”馬斯克的成功,離不開第一性原理。
文章來源:盒飯財經、清華管理評論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