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從2006年到2015年,中國的科研合作中心度由全球第10位提升到第7位;中國在全球科研合作的規模由位于加拿大之后的全球第六位,超越法國提升到全球第四位……
7月3日,由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和科瑞唯安(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事業部)聯合制定的《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現狀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基于中國國際科研合作的論文數據,依托文獻計量學的方法,結合科研與管理專家的觀點,深入剖析與解讀了2006年至2015年間中國科研國際合作的現狀與趨勢。
重繪我國際科技合作“位置圖”
“我們在做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研究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我國的科技合作現狀曾呈現一無客觀印證、二無專項內容、三無形象可觀圖表的‘三無’狀態。”國家評估中心研究員楊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而這份報告根據國別、區域和學科,以科研合作中心度為指標,將中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位置圖”畫了出來,清晰展示了中國與歐盟、金磚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關系的“親疏遠近”。
報告顯示,材料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是中國在國際科研合作中相對活躍的前三個學科;但是在國際合作最為活躍的空間科學上,中國的相對活躍度最低。
為中國式自主創新正名
“2006年中國提出堅定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讓一些國家和群體對中國的國際科技合作產生了偏見。”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主任王瑞軍告訴記者,“他們將中國的自主創新誤解為封閉、關起門來搞創新,拒接開放與合作。”
對此,報告給出了一份數據答卷:十年間,與中國共同發表論文的國家由161個上升到188個,而中國國內出資的合作項目比例由35%上升到61%。“這全方位反映出我們非但沒有封閉,而且在合作的深度、廣度上不斷拓展。”王瑞軍說。
中國“科研朋友圈”加倍增長
報告顯示,從2006年到2015年,全球國際科研合作網絡中,美國以其無法撼動的地位始終占據著全球科學研究中心。而英國、法國、德國、中國、加拿大等國在合作網絡中的地位都得到加強。目前,中國成為與美國合作規模最大的國家。
在中國的國際合作“朋友圈”中,中國與OECD(經濟合作組織)國家的科研合作論文由“十一五”的10萬余篇,增至“十二五”的23萬多篇,增長約1.2倍。報告提到,在所有伙伴中,與中國合作論文發表量上升最多的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也是美國,“十二五”期間,發文總量達到122775篇,比“十一五”增加7萬余篇,增長約2.6倍。
伴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規模、合作范圍及密切度顯著提升。“十二五”期間,沙特阿拉伯成為與中國合作發文增長倍數最大的國家,合作發文量由前5年的217篇激增至后期的3585篇,增長了15.5倍。在與中國合作發文量前十的國家中,后期的高被引論文是前期的3至6倍,高被引論文百分比有明顯提升。(本報記者 何 亮 李建榮)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