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資源利益方對于能夠避免清潔能源浪費的技術與規則持抵觸態度。
10月16日,中國北方地區開始進入供暖季。一般而言,所謂供暖就是大型燃煤電廠正式啟動燃煤鍋爐,并將作業產生的多余熱量依次泵入普通居民和企業單位的熱力管道之中。而在今年的供暖季,另一種全新的供熱能源——風能,即將加入供熱服務大軍之中。中國北方地區的區域供熱系統計劃使用電熱鍋爐產生的部分熱量為社會供暖,而電熱鍋爐將會使用晚間強勁的冬季風所產生的豐富能量進行供暖。
風力發電供暖示范工程(涉及地區包括河北、內蒙古、遼寧和新疆等)所提供的熱能,相對于燃煤供熱來說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它們存在的真正價值在于為中國北方地區數量眾多的風電場提供一次有效的戰略滲透機會。由于燃煤渦輪機的強勢發展,風能在電力市場中的份額日趨萎縮,難有發展。
去年,中國政府選擇關停的風能發電站數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而2016年可能會再創新高。風力發電廠的關閉縮減導致中國2015年棄風率達到15%,而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NEA)的數據,這一比例在2016上半年攀升至了21%。太陽能發電廠亦面臨同樣的縮減境遇;在過去的一年間,太陽能發電廠的棄光率達到10%。
專家表示,風力發電供熱以及其他技術性解決方案已然做好改變中國能源供應縮減趨勢的準備,但從首都北京到各級地方政府均未進行相應的政策改革來為前者提供支持。當然,新政策會對燃煤供熱服務商帶來嚴重的沖擊。宋然平是位于華盛頓特區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一名中國能源專家,他表示:“縮減問題仍未得到妥善解決。”
北京市的相關領導已承諾限制煤炭的消耗量并促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便減輕城市的霧霾問題,并降低碳排放。目前,非化石能源占中國能源總量的12%,中國已承諾在2020年將該比例提升至15%。宋然平表示,為實現上述目標,中國必須繼續以全球領先的速度裝設風力和太陽能電力設備,并“確保上述能源設備所生產的電力能夠得到有效利用”。
但尷尬的是,燃煤發電廠仍在大規模進行建設,導致煤炭產量去年上漲了7.8個百分點。由于中國能源需求增速減緩(去年僅上漲0.5%),各路能源要“擠破頭”才能接入電網。
這一現象在中國北方地區尤甚。中國北方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風力發電廠,是聯合熱電廠(CHP)的主要競爭對手,后者供熱量約占北方地區供熱總量的40%。燃煤CHP必須在冬季運行,而這一季節正是北部地區北風最強勁的時期。中國重要的風力發電區域內蒙古的縮減情況在2015年翻番,縮減率達到18%,而到了2016年6月,這一數字一躍達到30%。
目前正在實施的超高壓輸電項目或許可緩解上述問題。該項目旨在將北方地區生產的能源供給飽受霧霾侵害的東部城市;話雖如此,上述線路所提供的能源能否迅速滿足東部城市的用電需求,我們還需拭目以待,特別是對風力供電而言,因為其供電效率高峰時期通常出現在深夜,可能無法及時滿足民眾其他時間的用電需求。
Lantau集團是一家總部位于中國香港的咨詢公司。該公司一直跟蹤中國能源傳輸項目的進展情況,其在最近表示,可再生資源縮減“在改善現狀之前,可能會導致問題進一步惡化”。
根據北京清華大學能源系統專家張寧的觀點,電熱鍋爐是一個更為確定的縮減補救手段。2015年,張教授與同事合作對內蒙古西部的電網情況進行了研究,而對于該片電網區域,當地政府希望在未來的5年內實現風能裝機容量翻番的目標。他們預計,能夠利用過剩風能的電熱鍋爐將會為經濟帶來巨大的刺激。
張教授認為,功率為6.19千兆瓦的電熱鍋爐,可提供2020年預計供熱需求的30%;這可有效取代煤炭的使用,并可在電熱鍋爐的使用壽命期限內為消費者節省52億美元的資金。考慮到電熱鍋爐的安裝成本只有14億美元,這一回報還是相當可觀的。同時,由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改善,更低的健康侵害和更高的生產效率等優勢亦將顯現。
但是,電熱鍋爐目前的發展仍處于較為平緩的階段:兆瓦級項目目前需要依靠補貼,而熱電站和風力站的交易也是一次性交易,難有更多合作。上述情形其實就是內蒙古省會呼和浩特新開發供熱區域的實際情況。該片區域最終將使用兩臺25兆瓦級熱電鍋爐,利用夜間風能,將其總供熱功率(總計1422兆瓦)的一小部分用于為本地區進行供熱。
張教授表示,導致千兆瓦級項目難以實施的障礙在于不夠靈活的能源定價以及廉價的煤炭資源。對于絕大多數的大型風力發電站而言,例如得克薩斯州和丹麥的風力發電站,它們在進行營銷時,會根據實時供需變化調整具體價格,這樣,風力發電站就可在夜間為用戶提供豐富、廉價的風力能源。但根據張教授提供的信息,中國熱電站必須按照固定價格購買夜間風能。這一問題導致供熱站在轉換使用煤炭和風能時,需承擔極高的能源轉換成本。
張教授補充稱,中國電網的管控方也為鞏固收縮成果增加了其他強制措施。電網運營商通常會提前一個月制定電力生產和傳輸計劃安排,且會計劃連續運營燃煤電站一周甚至更久的時間。這限制了它們應對每小時或每天都在波動的新能源產出的能力。同時,固定的煤炭使用份額保證了煤炭發電廠每年必須作業的固定作業生產時間,但也限制了它們的靈活性。
在北京,中國領導人正積極探討變革的可能性。一年前,習近平主席曾承諾實施名為“綠色調度”的政策,旨在確保可再生資源優先進入電網供應市場。同時,NEA最近亦著手啟動了多項改革措施,如終止使用配額等。政府間也在討論將能源定價方式轉變為通過競標實現的以市場為基礎的能源定價機制,但該類變化的實際成形,應該還需要耐心等幾年。與此相對的是,來自煤炭利益方的政治壓力在近年來逐步加劇。宋教授在WRI表示:“中國的清潔能源轉型之路仍深處漩渦之中。這一變革旅程雖已起航,但距離成功仍然較遠。”
作者:Peter Fair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