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此同時,壞消息也接踵而來。
2021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2022財年第二財季(對應自然年7月~9月)營收2006.9億元,第二季度調整后凈利潤285.2億元,同比下降39%。
客觀來說,現在阿里巴巴確實是強敵環(huán)伺。
京東有京東物流作為護城河,現在愈發(fā)顯現其優(yōu)勢;拼多多以其低價作為賣點,抓住消費降級的機遇,不斷擴大市場;美團的外賣、團購等也做的越來越風生水起;微信支付在不斷蠶食支付寶的生存空間。
反觀阿里,自從螞蟻上市失敗后,阿里衰頹之勢愈發(fā)明顯。
說到裁員這件事,阿里22萬名在崗員工,相對于這個體量,縱使裁員2萬人,對于阿里也不算太大規(guī)模。
但這也釋放了一種信號,阿里慌了。
這從阿里的財報和最近“元宇宙”的火熱就能展露無遺。其實誰都說不清楚元宇宙的業(yè)務邏輯,但大家都要去蹭這個熱點,因為整個行業(yè)實在缺乏方向,所有人都需要新的賽道來滿足想象空間。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過去10來年,智能手機的普及,上網人數的增加,從線下到線上的消費轉移,這個就是互聯網企業(yè)最大的紅利。
現在這個紅利差不多已經吃完了,需求無限接近飽和,很多人甚至已經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這么多東西需要去買。
互聯網企業(yè)能不能開墾出新的麥田,這個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新的增長點,他們也會像傳統的行業(yè)一樣,變成紅海,無限內卷。
對于行業(yè)的員工來說,命運其實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大眾的記憶總是短暫的,很多人都忘了,十幾年前,銀行、外貿這些行業(yè)曾經是白領收入的天花板,卻很容易相信碼農的高薪是永恒的。
所有的行業(yè)都有周期性,互聯網行業(yè)也不例外。
大公司內部,其實就是計劃經濟。
OKR 自上而下分解,所有的 BU 為一個大的目標服務 …… 看得見的手在左右著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每個人關心的都僅僅是自己的業(yè)務。他關心的不是市場是不是需要,而是那些資源的配置者們是不是需要。
哪怕這個業(yè)務根本沒人用,他也會努力 ”向上管理“,去要來越來越多的資源,來保住自己的位置。
對一個行業(yè)來講,真正的市場繁榮應該是允許新舊交替,自然循環(huán),而非面對危機而選擇無視。
也就是說,真正的繁榮應該是該倒閉就倒閉,該失業(yè)就失業(yè)。
真正的危機是該跌的沒有跌,該漲的卻沒漲。錯誤在積累,危險在增加。直到某一天集中爆發(fā),大家就都看到了。
把計劃的邊界縮小,把資源配置的權力還給市場。該清理的部門,就清理掉;該裁掉的人員,就裁掉。
裁員、失業(yè)并不是壞事,它意味著企業(yè)的邊界在縮小。把大公司里面空轉的資源釋放出來,讓市場去優(yōu)化資源配置,把那些本來應該從市場上租賃或購買的事情,交給市場。
所以無論阿里裁員2萬人的消息是真是假,其實無關緊要。阿里面對的問題在于如何將資源交給市場,而非故步自封。
當所謂 “大廠” 們變得越來越大,企業(yè)邊界逐漸失控,效率逐漸低下的時候,主動去縮小邊界,提升效率,對于企業(yè),對于社會,都是很好的事情。
對于阿里員工個人來說,裁員不是壞事,更何況是對這種宇宙級大廠的員工而言,更談不上什么煩惱,N+1/3的機會可能人一輩子也不會經歷幾次。
對于吃瓜群眾來說,也沒必要幸災樂禍。
而作為一個打工人,想要避免沉沒在這股浪潮當中受難,具備一定的前瞻性,我想給你如下幾條建議:
如果一個行業(yè)還沒有那么多突飛猛進的業(yè)務,就開始大量招人,有必要靜下心來,好好評估一下這份工作。
對自己的工作做一下評估,你的工作是否屬于公司的主要業(yè)務,一旦公司出現了裁員危機,你這份工作被優(yōu)化掉的幾率是多少?
不要盲目追逐熱點和所謂的熱門行業(yè)。你真的了解它嗎?它的產業(yè)鏈足夠成熟嗎?行業(yè)所需的主要技術和人才是什么?
最后,有人可能會問:
大幅裁員后的阿里發(fā)展會如何?
大家怎么認為?
來源:肉眼品世界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