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面這張圖,大概在 4
月份的時候我就畫出來了,這也是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才是經驗?我輸出的文章,究竟對讀者的幫助有多大?
首先啊,我不是說自己的想法很高尚,是完全一點私心沒有的助人為樂行為。
在公眾號里寫文章,最希望的結果就是讓更多的人看到文章、關注我,形成正反饋之后,就會有更強的意愿來持續輸出。
說明了這一點之后,我們再來從知識傳遞的角度,聊一聊經驗是什么?怎么才能讓一篇文章更好地幫助讀者。
前幾天聽羅胖的演講,他說:經驗是一種隱性的東西,把這種隱性的東西總結之后,輸出的就是一個準則、行為規范。
但是,這個輸出的經驗僅僅是一個結果,它沒有還原出:在得到這條經驗的過程中,所解決的那個問題。
只從經驗中學習,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不知道這個經驗用來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插一句啊:有些人不喜歡羅胖的演講,認為他總是嘩眾取寵、販賣焦慮。
我的個人看法是:不要一棍子打死,他所說的很多結論可能不對,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的論證方法,學習他的講解思路。
不要非黑即白,從自己需要的角度去學習,這就夠了。
羅胖舉了一個例子:
二戰時的英國空軍有一個規定,須用駱駝糞來保養飛機皮革座椅。
新兵難忍氣味,而且材料特別不好找,老兵卻勸說:既然一直這樣做,定有其道理。
一日,參加過一戰的新兵父親來軍營,無意揭開了秘密。
原來,一戰時英軍曾在北非沙漠使用駱駝運送物資,但駱駝對牛皮做的鞍具非常反感,怎么打也不肯走。
后來有人用駱駝糞來掩蓋牛皮味,駱駝果然乖乖聽話。(這就是解決問題)
兩場大戰相隔 30
年,“駱駝糞功能”卻仍在延續,不禁讓我們啞然。這就是經驗與問題的剝離,所導致的一個比較極端荒誕的例子。
我之前的工作經歷主要是做物聯網相關的產品,以智能家居中的網關為主。
熟悉這一領域的小伙伴,都知道有一個安全設備叫做門磁,就像下面這樣:

它由 2
部分組成,分別安裝在門和門框上。
當門被打開的時候,這 2
部分被分開,門磁就會發出信號給網關說:有人開門啦!
當時做這個功能的時候,給門磁添加了一個屬性:當門被打開幾秒鐘之后,才發送信號出來。
這可以理解為經驗,但是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這個經驗是怎么得到呢的?
請看下面這張圖:

如果在這樣的玻璃門上面安裝門磁,當一個人開門進入的時候,是不太可能小心翼翼的把門關好的,而是打開門之后,手一送就走了。
這樣的話,玻璃門會不停的扇出、扇入,可能會來回 3、4
次之后,玻璃門的狀態才能靜止下來。
如果門磁在玻璃門打開-閉合-打開-閉合的時候,每次都發送信號,網關就會接收到好多次的門磁報警信號,造成應用層程序的誤解。
正式由于這個問題的存在,才導致我們總結出這么一條經驗:當門被打開幾秒鐘之后,狀態不再變化了,才發出信號。
我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有這樣的經驗:看到一篇好文章,如果沒有時間閱讀,或者讀完之后覺得特別棒,就會收藏起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我自己就是這樣,收藏的文章,大概率永遠都不會再次進入自己的視野。
我們在閱讀一篇好文的時候,一般都是完成了下面這個綠色部分環節:

把文章中描述的所有知識點閱讀完、理解了之后,就覺得知識就是自己的了,已經掌握了:
其實這樣的知識,在大腦中如果不能與已有的知識進行連接,與實際的項目經歷進行綁定,是無法真正的變成一個人的隱性經驗的,而隱性的經驗,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
文章寫道這里,我想說的問題應該清楚了,但是仍舊沒有得出答案。
現在的知識供給是遠遠大于需求的,也許我們有限的大腦遠遠不夠裝載這么多的知識轟炸。
那我自己能做的是什么呢?
作為作者
努力輸出高質量、真正有用的經驗,把問題描述清楚,然后再加上一些有意思的閱讀上下文環境,讓讀者更樂于接受,也就是:讓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一些。
作為讀者
吸收知識的同時,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建立一張知識關系網。
當某一天在開發過程中,遇到卡殼的難題時,能夠聯想起來在 XXX 的一篇文章中,描述過類似的問題,然后再查閱文章。
我想,這樣也就足夠了。
以上,與您共勉!
------ End ------
Hi~您好,我是道哥,一枚嵌入式開發老兵。
這是我的個人微信,做個點贊之交也不錯哦!

星標公眾號,能更快找到我!
推薦閱讀
【1】C語言指針-從底層原理到花式技巧,用圖文和代碼幫你講解透徹
【2】一步步分析-如何用C實現面向對象編程
【3】原來gdb的底層調試原理這么簡單
【4】內聯匯編很可怕嗎?看完這篇文章,終結它!
【5】都說軟件架構要分層、分模塊,具體應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