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記得誠。
2022年底,受邀去上海參加電子技術大會,并在一個硬件設計的分論壇做一場演講,題目是《硬件設計從失敗案例中找方法》,一般演講都是比較緊張的,而且是現場,臺下坐著的都是同行,大佬云集。
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做法是提前準備,先把PPT打磨好,然后對著空氣演講幾遍,演講和寫文章差別太大了,文章可以不斷的進行修改,將自己認為最完美的一版呈現給讀者。
而演講就不同了,說的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是收不回來的,所以每一句話都顯得尤其的重要,而且中間不能有長時間的停頓。
我發現光演練,每一遍都有一些差異,所以就有了下面的逐字稿。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謝大會的邀請,很榮幸也很開心,在這里,和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享和交流,這次課題的名字是:硬件設計從失敗案例中找方法。
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呢?因為成功不會從天而降,失敗往往有跡可循。
臺下很多都是工程技術人員,硬件工程師居多,我們都知道在一個項目的開發過程中,硬件工程師幾乎要參與到項目的每一個階段,從概念,到計劃,到開發驗證,再到后面的量產維護。
那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在哪一個階段,我們的收獲是最多的,這里的收獲我們指的是我們技術上的積累。
如果一個項目做下來,平平無奇,很平淡,一帆風順,我們用的電路都是標準化的電路,一些大公司標準化的電路,順利的跑完整個流程,沒犯錯,我們的KPI可能比較高。
但是讓我們技術成長,積累最多的,一定是熬夜加班DEBUG,調試一些新的電路方案,我們踩了一些坑,較勁腦子來把這些坑填平,我們把這些寶貴的踩坑經歷寫成文檔,形成方法論,再形成一個標準化的流程,我相信這才是真正的技術收獲。
大公司出錯幾率小,那是無數的前人栽了無數的樹,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標準化的文檔,標準化的作業流程等等。
我們今天的內容就是從三個案例,來介紹一些設計方法,調試方法,以及調試原理。
第1個案例是線性充電發熱問題,這里涉及的方法是冗余設計。
第2個案例是批次底電流差異問題的,這里涉及一個電流分解的方法,叫作灌電壓法。
第3個案例是SIM概率掉卡問題,這里介紹的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然后下面就是逐一的講這幾個案例。
上海這次算是我第二次線下演講,整體對自己還是滿意的,緊張還是緊張,但是相比較第一次,有了長足的進步,說實話,還是挺享受這種感覺的。
繼續加油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