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42年著作《實證哲學》中,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曾這樣描述恒星:“我們永遠不可能了解它們的內部結構,對于其中一些恒星,我們也不可能了解它們的大氣層如何吸收熱量。”在提到行星時,這位哲學家也持相同論調,他這樣寫道:“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它們的化學或者礦物學結構,更不要說了解生活在它們表面的有組織的生物了。”實際上,孔德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是有依據的——恒星和行星與地球之間距離太遠,已超出我們的視覺和幾何學極限。他指出,雖然能夠計算它們的距離、運動和質量,但除此之外,我們不會了解任何東西;我們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夠對恒星和行星進行化學分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事實最終證明這位大哲學家的話大錯特錯。19世紀初,威廉·海德·沃勒斯頓和約瑟夫·馮·弗勞恩霍夫均發現太陽光譜中含有大量黑線。截止到1859年,黑線的秘密已被進一步揭開,此時的名字已變成“原子吸收線”。通過分析這種類型的線,我們便可確定存在于太陽之上的每一種化學元素,進而讓發現恒星組成成分成為一種可能。2. 確定隕石存在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科學發展初期,天文學家一直拒絕承認隕石存在。認為這些石頭來自太空的想法也一度被打上“迷信”和“異教學說”標簽,反對者指出,上帝怎么會創造一個如此混亂的宇宙呢?當時,法國科學院曾做出這樣的著名論斷——“天上不可能掉石頭”。火球和石頭撞擊地面的報告一直被視為謠言和傳說,這些石頭也一度被解釋為“雷石”,即雷擊的產物。直到1794年,否認隕石存在的論斷才宣告結束,當時,恩斯特·克拉德尼——因有關振動和聲學的著作而聞名于世的物理學家——在一部著作中指出,隕石應該來自外太空。1790年,法國巴伯坦地區下了一場“石頭雨”(石頭從天而降),當時有300人目擊了這一過程。也正是這場“石頭雨”促使克拉德尼發表了他的著作。然而,克拉德尼的大作《帕拉斯鐵類似物質以及相關自然現象由來》(On the Origin of the Pallas Iron and Others Similar to it, and on Some Associated Natural Phenomena)最終未能逃出被奚落和嘲笑的命運。直到1803年,他的蒙冤才得以昭雪,當時,吉恩-巴普迪斯特·畢奧對法國萊格勒地區上演的另一場“石頭雨”進行了分析,并發現確鑿證據證明這些石頭確實來自太空。3. 重于空氣的飛行器大量科學家和工程師曾自信地指出,重于空氣的飛行是不可能做到的,對于賴特兄弟飛行試驗,這種論斷無疑是一個令人晦氣的前奏,反對者認為,這對兄弟的飛行夢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在所有持這種論調的人中,凱爾文勛爵可能是最為著名的一個。他早在1895年便聲稱,“不可能制造出重于空氣的飛行器”。然而就在8年之后,賴特兄弟便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他的論斷是多么荒謬可笑。而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凱爾文做出這種聲名狼藉的論斷時,科學家和工程師卻快速接近重于空氣飛行這一目標。自18世紀晚期以來,人類便開始乘氣球飛行,截止到19世紀晚期,氣球已在人力控制范圍之內。而包括費利克斯·杜·坦普爾的單翼飛機在內的幾種設計,也都順利飛入藍天,只不過飛行時間較為短暫罷了。說到這,我們難免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有人要對重于空氣飛行持懷疑觀點呢?這個問題要追溯到1716年,當時,科學家和神學家伊曼紐爾·斯維登伯格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種飛行器的設計。他這樣寫道:“這種飛行器似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相較于人的身體來說,它要求更大的動力和更輕的重量。”與其它很多設計一樣,斯維登伯格的飛行器也建立在拍翼機械裝置之上。也就是說,在重于空氣的飛行成為可能前,我們必須設計出真正有效的兩個翼。首先,兩個拍打的翼不得不被滑行機械裝置取代。其次,工程師必須有能力做到更理想的能量供應——內燃機。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尼古勞斯·奧托早在1877年就申請了內燃機專利。4. 進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