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一翻劉翀這些年來的履歷,才會發現他好像的確有拒清華又拒哈佛的底氣——
高中畢業收到清華、復旦、浙大三所高校遞來的橄欖枝;本科畢業拿到包括哈佛在內9所海外名校的offer;30歲時被美國權威期刊《科學新聞》評為10大杰出青年科學家之一;如今作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系最年輕的助理教授,就等著幾年后評副教授了……

一邊擦擦額角的汗,小募也按捺不住好奇心,這個牛到難以形容的青年才俊,究竟有著怎樣的成長經歷?而他的成功背后,除了天賦因素之外,又有著怎樣的奧秘呢?
成為學霸是被母親“逼”的
劉翀是浙江江山人,出生之際,父母為他取名為“翀”,即是希望這個孩子能夠一飛沖天,遨游蒼穹,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然而,不知何故,劉翀的父母卻在兒子幼年的養育中顯得異常“佛系”,并沒有體現出要讓兒子盡早實現名字中所含寓意的焦急。
小學以前,劉翀沒上過任何輔導班、培訓班或強化班,和同齡人相比,他也沒發展任何興趣特長。劉翀的媽媽薛女士表示,起初是希望孩子盡可能多享受童年的天真樂趣,從未憂慮過那些“別輸在起跑線上”的競爭。
可以想象,幼年的劉翀就這么在父母的呵護下開心快樂地長大,玩泥巴,捉小蟲,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對萬千世界的探索欲。
保護孩子童真的心愿當然是好的,卻也一度讓劉翀的老師抓狂。劉翀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驚奇地發現他完全不會十以內的加減乘除,對拼音更是毫無概念,一下就懵了:“這可糟了,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會?”
有好幾次,媽媽表面在小劉翀的軟磨硬泡之下,答應幫他檢查作業,事實上卻啥都沒看啥都沒改。次日,當小劉翀因為錯誤百出的作業而再一次被老師批評,這才明白媽媽完全靠不住,學習上的事,只能靠自己。
就在媽媽的“坑娃”政策之下,小劉翀慢慢從一個零基礎的后進生,飛速蛻變為常年與書本為伴的小學霸,遇到困難總是想到獨立解決,并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浩瀚的書海。
小學期間,劉翀總是在各類書店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對此,媽媽的態度是全力支持:“你想在書店待多久都可以,想買什么書就買什么書,閱讀上沒有限制。”
從小被母親“逼”出來的獨立思考與求知閱讀的好習慣,想必也為劉翀后來勇攀科學高峰,打下了最牢不可摧的堅實基礎。
一個好老師是前進路上的明燈
劉翀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就很有特色,成為“學霸”是被母親逼出來的,但絕非“虎媽”式的高壓強迫手段,而是在保留孩子天真本性的前提下,一步步引導他在學業成功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而在這條路上,除了母親以外,劉翀還遇見了不可多得的好老師。
從實驗小學畢業以后,劉翀上了在全市排名不錯的江山二中,后來又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績考進了名校杭二中的理科創新班。
高中時的他,已不再是那個連加減乘除和拼音都不懂的小孩,而成了校內的風云人物、競賽獎項拿到手軟的好苗子。
劉翀的高中化學老師張永久發現了這個孩子對研究事物原理與變化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便鼓勵他朝著科學家這個目標走下去。
彼時的劉翀是將信將疑的,自己不過是個化學學得還不錯的學生,“科學家”這個目標會不會有點太遠了?張永久看出了劉翀的心思,便一而再再而三給他鼓舞,還利用假期免費給他“開小灶”,教授高階化學知識,學晚了,張永久的太太便給這對師徒煮飯吃。
現在回憶起來,劉翀難掩對恩師的感激。一個好老師成就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在老師的鼓勵下,劉翀才打消了原先的不自信。
2002年8月,在張永久的爭取下,劉翀與其他幾個理科學業優異的同學,獲得了與訪問杭州的霍金共進晚餐的機會。正是這次機會,讓劉翀更加堅定了成為科學家的決心。
劉翀(右四)與霍金合影
拒清華又拒哈佛,有自己的目標與主見
2004年,劉翀以優異成績被保送進復旦大學化學系的激勵班,其實在此之前,他已接到過來自清華和浙大的邀請,但均婉拒。
2008年,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從復旦化學系畢業的劉翀著手準備出國申請,果不其然,包括哈佛在內的9所海外名校都給了錄取。
這些平凡學子的夢校——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伯克利…… 爭先恐后地發來條件優厚的offer,有的提供全額獎學金,有的邀請劉翀親自來學校實地考察一番,往返路費可以報銷,誰都不想錯過這個可造之材。
思慮再三,劉翀再次棄學校名氣而擇專業實力,入讀了當時化學專業全美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路深造到博士,在化學專業領域中,他也終于有機會留下名字。
“作為首位將細菌與金屬或其他無機材料結合起來復制光合作用能量生成化學反應的人,劉翀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在追逐化學夢的過程中,劉翀始終致力于研究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轉化問題。雖然普通人基本都知道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但劉翀卻著眼于研究如何提升其中的能量轉化率。
2016年,劉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雜志上發文,刊登了創新成果——通過太陽能驅動的CO2和N2固定的無機/生物混合系統,大大提高光合轉換的效率,在沒有廣泛的能源基礎設施的地方,這一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將會是百姓民生與科技進步的福音。
也正因他在化學領域的重大突破,美國《科學新聞》毫不吝嗇地將“十大杰出青年科學家”的榮譽給予,捧得獎杯時,劉翀剛逾而立之年,儼然化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2017年7月,經過激烈的崗位競爭,劉翀成為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系的新成員,也是最年輕的助理教授之一,并開始組建自己的創新研究實驗室。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五年后可評為副教授。
當年那個靠著老師與前輩的鼓勵才砥礪前行的少年,如今也終于成長為幫助年輕一代傳道受業解惑的名師。但在30歲出頭就斬獲如此之多的成就,劉翀并未驕傲自滿。
他說,有首歌唱得好,“再過二十年,我們再相會”,人生的路很長,現在下結論未免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科研的道路上,這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永不會停歇。
每一位天才都不是憑空出世,拿劉翀來說,家庭教育的匠心,名師前輩的指引,還有自身清醒的頭腦與不懈的努力,都可以是促成他走向金字塔頂峰的動因。
我們惟愿像劉翀這樣的“天才”多一點,再多一點,看到他們才真正明白,未來可期!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