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對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情況開展梳理總結工作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45號
內蒙古自治區、湖北省、湖南省、西藏自治區、甘肅省科技廳,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中國地震局科技主管司局,國資委綜合局:
為推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國家野外站”)建設發展,增強國家野外站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基礎支撐和條件保障能力,根據《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管理辦法》(國科發基〔2018〕71號)的相關要求,科技部擬對現有105個國家野外站(見附件2)的建設運行情況進行梳理總結。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本次梳理總結工作將委托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承擔。
二、請相關主管部門組織依托單位和國家野外站做好梳理總結準備工作。
三、請各國家野外站填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自評估報告(提綱)》(見附件1),經依托單位和主管部門審核并加蓋公章后,于2018年12月15日前(以寄出郵戳日期為準)將自評價報告紙質版一式兩份及電子版光盤(內含PDF和WORD兩種格式)報送至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
聯系人:張儀帆 010-88231317
金國勝 010-58881511
郵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皂君廟乙7號
郵政編碼:100081
附件:
1.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運行管理總結報告(提綱)
2.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目錄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
2018年11月12日
附件1: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運行管理總結報告(提綱)
一、基本信息
國家野外站的名稱、領域、依托單位、主管部門、地理位置、國家野外站負責人和學術委員會負責人(姓名和聯系方式)等。
二、方向定位
本站的目標和任務。與國家戰略、學科發展需求相符性;與科技發展總體規劃和自然環境分異規律的相符性;區域、領域代表性。
三、基礎條件
1. 實驗場地情況。
2. 儀器設備情況。
3. 條件保障情況。
四、觀測研究
1. 觀測數據數量與質量。
2. 觀測數據應用成效。
3. 科研任務承擔情況。
4. 科研創新成果。
五、人才隊伍
1. 人員素質情況。
2. 團隊結構情況。
六、開放共享
1. 資源共享。
2. 科普服務。
七、運行管理
1. 運行管理制度建設。
2. 部門和單位支撐作用。
八、問題與不足
1. 主要經驗。
2. 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3. 意見和建議。
九、未來發展設想
十、審核意見
報 告 要 求
本報告是2018年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建設運行情況梳理總結的重要信息基礎。請按以下要求組織材料。
1. 報告內容為評估基準時間內(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國家野外站運行建設活動。
2. 應遵守國家相關保密規定,涉密內容不得填寫。
3. 結合具體實例和措施進行填報,用詞客觀、具體、準確,避免夸大和虛化。
4. 報告內容不得空缺,如果欄目沒有內容,請填“無”;欄目空間不足可自行擴充。
5. 報告正文內容用“仿宋四號”填寫,表格內容用“宋體小四”填寫。
6. 報告中涉及的土地使用權證或土地使用證明、成果證書、知識產權證書等相關證明材料(復印件)作為本報告附件。附件篇幅較大時,只需復印核心內容。
7. 報告和附件采用A4紙雙面打印,分別裝訂成冊。報告和附件添加內容目錄,以便查閱。
8. 報告紙質件一式12份、電子版光盤一張,附件紙質件1份,一并報送國家科技評估中心。
附件2: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目錄
序號 | 野外站名稱 | 依托單位 | 主管部門 | ||
1 | 河北沽源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農業大學 | 教育部 | ||
2 |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武漢大學 | 教育部 | ||
3 | 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北京林業大學 | 教育部 | ||
4 | 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華東師范大學 | 教育部 | ||
5 | 河南商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 | 農業農村部 | ||
6 |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 農業農村部 | ||
7 | 甘肅臨澤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8 | 廣東大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9 | 廣東鶴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 | ||
10 | 廣西環江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1 | 河北欒城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2 | 黑龍江海倫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3 | 黑龍江三江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4 | 湖北神農架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5 | 湖南會同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6 | 江蘇常熟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7 | 江西鷹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8 | 遼寧沈陽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19 | 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20 | 內蒙古奈曼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21 |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22 | 山東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23 | 陜西長武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 教育部 | ||
24 | 四川鹽亭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 ||
25 | 西藏拉薩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26 | 新疆阿克蘇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27 | 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28 |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 | ||
29 |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 國家林業草原局 | ||
30 |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西藏大學 | 西藏自治區政府 國家林業草原局 | ||
31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 甘肅省政府 國家林業草原局 | ||
32 | 陜西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33 | 山東禹城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34 | 河南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35 | 湖南桃園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36 | 湖南祁陽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 農業農村部 | ||
37 | 黑龍江帽兒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東北林業大學 | 教育部 國家林業草原局 | ||
38 | 吉林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39 | 陜西秦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教育部 國家林業草原局 | ||
40 | 四川貢嘎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41 | 江西大崗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 | 國家林業草原局 | ||
42 | 湖南會同杉木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湖南省 國家林業草原局 | ||
43 | 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 | 國家林業草原局 | ||
44 | 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 | ||
45 | 云南西雙版納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 | ||
46 | 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47 | 寧夏沙坡頭沙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48 | 新疆阜康荒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49 | 湖北東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50 | 江蘇太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51 | 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52 |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野外觀測研究圃網(8個站點)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農業農村部 | ||
53 | 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監測站網(32個圃點)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 農業農村部 | ||
54 | 藏北高原冰凍圈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55 | 北京上甸子大氣成分本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北京市氣象局 | 中國氣象局 | ||
56 | 黑龍江龍鳳山大氣成分本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黑龍江省氣象局 | 中國氣象局 | ||
57 | 浙江臨安大氣成分本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浙江省氣象局 | 中國氣象局 | ||
58 | 南極中山雪冰和空間特殊環境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 自然資源部 | ||
59 | 新疆天山冰川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60 | 云南東川泥石流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61 | 湖北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三峽大學 | 湖北省 | ||
62 | 青海瓦里關大氣成分本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海省氣象局 | 中國氣象局 | ||
63 | 南極長城極地生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 | 自然資源部 | ||
64 | 北京白家疃地球科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國地震局 | ||
65 | 北京房山人衛激光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 國家測繪局 | ||
66 | 吉林長白山火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 中國地震局 | ||
67 | 武漢引力與固體潮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 | 中國地震局 教育部 | ||
68 | 西藏羊八井宇宙線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69 |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省地震局 | 中國科學院 中國地震局 | ||
70 | 北京空間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71 | 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 | ||
72 | 拉薩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西藏自治區地震局 | 中國地震局 | ||
73 | 蘭州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省地震局 | 中國地震局 | ||
74 |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上海市地震局 | 中國地震局 | ||
75 | 太原大陸裂谷動力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山西省地震局 | 中國地震局 | ||
76 | 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77 | 武漢大氣遙感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武漢大學 | 教育部 | ||
78 | 武漢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79 | 萬寧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80 | 北京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81 | 瓊海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廣州電器科學研究院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82 | 青島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鋼鐵研究總院青島海洋腐蝕研究所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83 | 廣州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廣州電器科學研究院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84 | 江津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85 | 漠河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86 | 沈陽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87 | 青島海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鋼鐵研究總院青島海洋腐蝕研究所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88 | 舟山海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鋼鐵研究總院舟山海洋腐蝕研究所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89 | 廈門海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90 | 三亞海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91 | 大慶土壤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大慶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92 | 鷹潭土壤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93 | 成都土壤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電信科學技術第五研究所 | 工業和信息化部 | ||
94 | 沈陽土壤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95 | 大港土壤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96 | 拉薩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97 | 敦煌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98 | 西雙版納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國營第二九八廠 |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 ||
99 | 尉犁大氣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100 | 鄭州淡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水利部水工金屬結構質量檢驗測試中心 | 水利部 | ||
101 | 武漢淡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102 | 格爾木鹽湖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鋼鐵研究總院青島海洋腐蝕研究所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103 | 拉薩土壤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電信科學技術第五研究所 | 工業和信息化部 | ||
104 | 庫爾勒土壤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大慶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
105 | 格爾木土壤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 | ||
文章來源:科技部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