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型閃爍體材料讓X射線檢測更靈敏更安全
● 新材料
從西北工業大學、福州大學獲悉,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教授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劉小鋼教授與福州大學楊黃浩教授聯合帶領下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類全無機鈣鈦礦納米晶閃爍體,其對X射線具有非常高效的彩色輻射發光顯示,在超靈敏X射線檢測和高分辨X射線成像技術領域可以獲得應用,這一原創性成果日前在《自然》雜志上在線發表。
2. 奧地利科學家造出世界上最純凈的水
● 化學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報道,奧地利研究人員在近日的《科學》雜志上撰文稱,他們制造出了世界上最純凈的水滴。這種超純水將有助于解釋,為何一些自潔表面(比如以二氧化鈦為涂層的表面)在接觸空氣和水時,會蒙上一層神秘的分子膜。
▼
3. 大腦皮層中發現新型腦細胞
● 生物技術
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8月27日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大腦細胞,這種腦細胞是在人類大腦皮層中發現的,是一種特殊的人大腦皮層GABAergic神經細胞亞型。因其具有大的“玫瑰花冠”狀軸突終扣和緊密的樹枝狀結構,軸突在細胞中心周圍形成的密集束看起來就像是一朵花瓣脫落后的玫瑰,因此研究人員將其稱為“玫瑰果神經細胞”。
▼
4. 中外科研人員合作開發出光量子計算芯片
● 電子信息
中國的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國防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及英國的布里斯托爾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利用硅基光波導芯片集成技術,設計并開發出面向通用量子計算的核心光量子芯片。使用這一芯片制造的光量子計算機可實現小規模量子檢索、分子模擬和組合優化問題等應用。
▼
5. 全球首顆風力測繪衛星發射升空
● 航空航天
歐洲空間局(ESA)的風神(Aeolus)衛星于8月22日發射升空,執行為期3年的任務,在全球范圍內監測風力。風神衛星是世界上第一個風力測繪衛星,它從法屬圭亞那庫魯的圭亞那空間中心由一枚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地面任務控制人員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校準航天器上裝載的儀器,包括一個紫外激光系統,它將用于測量大氣層中最低30公里范圍內的風速和風向。
▼
6. 新鋰—氧電池或可釋放全部儲能
● 電池技術
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近日報道,加拿大科學家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對鋰—氧電池進行了重新設計,得到的新電池幾乎能將所有儲能全部釋放,且充放電次數達150次,未來有望為電動汽車、潛艇等提供更可靠、更能源密集的電源。
▼
7. 反氫內基準能量躍遷首次實現
● 物理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道,加拿大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在8月22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撰文稱,他們首次實現并觀察了反氫內基準的原子能量躍遷——萊曼-α(Lyman-alpha)躍遷,向冷卻和操縱反物質的基本形式邁近了一步。
▼
8. 打造學術版“知乎” 國家重點專項“眾智平臺”啟動
● 政策資訊
8月28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專業內容知識服務眾智平臺與應用示范”項目在渝啟動。該項目由重慶西信天元數據資訊有限公司牽頭,聯合重慶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重慶維普資訊公司、重報大數據研究院等15家單位共同實施;旨在通過建設專業內容知識服務“眾智平臺”,構建全球產品知識庫、跨學科專業主題庫和海量專業詞條庫,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眾智化服務模式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
9. 最新發射的北斗雙星凝聚中科院智慧
● 航空航天
8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于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十一、十二顆組網衛星,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首次搭載了激光星間鏈路終端和全球短報文通信載荷。
▼
10. 量子密碼“大咖”齊聚上海 共同勾勒量子科學新圖景
● 政策資訊
8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的第8屆國際量子密碼大會在上海舉行。這也是量子密碼領域最知名、影響力最大的國際學術年度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全球量子科學領域的不少學術大咖,共同研討了量子通信領域最新進展和未來趨勢,更為量子科學發展探討著產業化的新圖景。
文章來源:新華網 科技日報 中國科學報等
了解詳情:
http://4vshop.reezitop.com/wap/cxzs.html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