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貴金屬納米島提升分子檢測靈敏度
● 納米材料
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高傳博教授課題組利用表面工程策略,成功在金納米材料的表面制備出高密度的金銀合金納米島狀結構,并因此賦予其優異的表面等離子共振性質和分子檢測性能。這一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
2. 科學家首次發現m6A修飾調控細胞自噬重要機制
● 生物技術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雋和任間課題組研究發現,m6A去甲基化酶FTO能夠去除自噬相關基因修飾,抑制ULK1的降解,從而促進細胞自噬流的進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上。
▼
3. 我科學家發現天然免疫模式識別新通路
● 生物技術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現了一條新的天然免疫模式識別通路,為開發免疫調節劑和疫苗佐劑開辟了新途徑。相關論文近日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自然》同期配發了評論文章,對該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
4. 深度學習算法準確追蹤動物運動
● 電子信息
根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志8月21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哈佛大學團隊運用一種新型深度學習算法,成功追蹤動物運動及行為,其準確度可達到人工水平,而且無需采用追蹤標記物或進行費時的手動分析。專家認為,這一成果打開了海量的數據來源之門。
圖片來源:《自然》
▼
5. 新型紙基生物電池由細菌供電
● 新電池技術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靠細菌發電的新型紙基生物電池。研究人員在紙的表面印刷薄層金屬和其他材料作為基板,然后把凍干的產電菌群放置在紙上,制成紙基生物電池。使用時,只需將水或者唾液涂抹在紙上,幾分鐘內,這些凍干細菌就會恢復活力,它們在為自己制造能量的同時,產生的電子會穿過細胞膜與外部電極接觸,從而為電池供電。
▼
6. 石墨烯結構中單個錯位可被操控
● 石墨烯材料
金屬材料通過有針對性的折疊可展現全新的屬性,雖然這僅是金屬微觀結構上的錯位,不到百萬分之一毫米,但對性能影響很大。現在,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愛德曼·斯比克教授研究團隊在石墨烯中找到了一種直接接觸和移動這種錯位的方法,這也為研究石墨烯納米結構材料和拓展其性能鋪平了道路。該研究已于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
▼
7. 人類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鐵
● 天文物理
英國《自然》雜志8月15日發表了一項行星科學重磅研究:天文學家們確認在一顆“發高燒”的系外行星KELT-9b的大氣中,探測到了鐵和鈦。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鐵。
▼
8. 科研人員研制出“智能繃帶”
● 電子信息
美國和中國科研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輕薄、柔軟的電路板,并概念驗證性地制成“智能繃帶”,能貼在皮膚上監測多種生理信號。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電子學》雜志上的封面文章顯示,這種“智能繃帶”由4層相互連通的薄柔電路板堆疊而成,整體的大小及厚度與1元硬幣相仿。
▼
9.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類半金屬
● 新材料
從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田明亮研究員課題組通過對層狀結構的PtBi2在40特斯拉高磁場下的量子輸運特性測量及第一性原理能帶計算研究,發現層狀結構的PtBi2是新一類三重簡并拓撲半金屬,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10. 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 反射鏡集成制造系統通過驗收
● 政策資訊
8月21日,科研人員在檢測塔檢查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鏡表面情況。當日,探索9年、經18個月加工“打磨”,一塊直徑4米、重達1.6噸的“大鏡子”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通過項目驗收。這是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鏡集成制造系統”的最新成果。
文章來源:人明日報 科技日報 經濟日報等
了解詳情:
http://4vshop.reezitop.com/wap/cxzs.html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