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迄今存儲密度最高的固態存儲器問世
● 存儲器技術
據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科學家完善相關技術,研制出了迄今儲存密度最高的固態存儲器,其存儲能力相比目前計算機存儲設備提高了1000倍。最新研究負責人、該校物理系博士研究生羅申·卡爾表示:“從根本上來說,借助新存儲器,你可以將iTunes上所有的4500萬首歌曲存儲到25美分硬幣大小的表面上。
▼
2. 鈮鎢氧化物有助研制更安全快充電池
● 電池技術
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撰文指出,鈮鎢氧化物擁有更高的鋰通過速度,可用于研制更快速充電的電池,而且,該氧化物的物理結構和化學行為有助他們深入了解如何構建安全、超快速充電電池。
▼
3. 國際空間站打造太空最低溫
● 航空航天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最新報告說,他們利用一個叫冷原子實驗室的設備,成功在國際空間站上制造出僅比絕對零度(零下273.15攝氏度)高100納開爾文的極端低溫。這是太空中迄今已知存在的最低溫度。
據噴氣推進實驗室官網介紹,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冷原子實驗室成功讓銣原子的溫度降至100納開爾文。開爾文溫度單位的起點“零開爾文”(即絕對零度)為零下273.15攝氏度,1納開爾文相當于10的負9次方開爾文。相比之下,太空的平均溫度為3開爾文,即零下273.15攝氏度。
▼
4. 高分十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 航空航天
31日11時,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高分十一號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是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達亞米級。該衛星將主要應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計劃的實施提供信息保障。
▼
5. 室溫甲烷轉化新途徑問世
● 環境保護
上??萍即髮W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左智偉團隊在促進甲烷轉化這一重要能源化工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成功發展了一種廉價、高效的鈰基催化劑和醇催化劑的協同催化體系。7月27日凌晨,這一科研成果在線發表于《科學》。這一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解決了利用光能在室溫下把甲烷一步轉化為液態產品的科學難題,為甲烷轉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例如火箭推進劑燃料)提供了嶄新和更加經濟、環保的解決方案。
▼
6. NASA新一代行星“獵手”正式上崗
● 天文物理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7月28日報道,該機構新一代行星“獵手”——“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衛星”(TESS)已于25日正式開始科學觀測活動,預計8月向地球傳回第一批數據,此后每隔13.5天定期傳回一批。TESS科學團隊將在第一批數據到達后開始從中搜尋新行星的蛛絲馬跡。
圖片來源:NASA官網
▼
7. 半導體晶體中發現新型準粒子
● 半導體材料
英國《自然》旗下《通訊·物理》雜志日前發表了一項物理學新成果:德國科學家描述了一種在高質量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Collexon”,其可以印證準粒子存在的材料所表現出的獨特光學特征,以及不同尋常的物理特性,而這些特點對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非常重要。
▼
8. 單一小分子材料能發出多重熒光
● 新材料
過去,人們需用多種不同材料才能發射出不同波長的熒光,現在只需一種結構單一、便宜易得的“小分子”熒光染料,就能實現從綠光到近紅外光的多重熒光發射。記者7月29日從南京工業大學獲悉,該校先進材料研究院黃嶺教授和劉志鵬副教授與南京大學沈珍教授合作完成的這一成果,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發光理論的認知,相關論文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9. 可注射納米復合晶膠快速止血材料問世
● 納米材料、生物技術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止血性能的天然產物殼聚糖為原料,通過一鍋法反應在其主鏈上同時修飾雙鍵和季銨鹽基團。季銨鹽化修飾既可以提高殼聚糖的水溶性又可提高其抗菌作用。將該聚合物溶液在冰凍狀態下進行自由基聚合,制備成了具有貫穿多孔結構的晶膠。還引入了碳納米管,其可以提高晶膠的力學性能、賦予晶膠良好的導電性以及出色的近紅外觸發響應性(例如止痛藥物緩釋、光熱殺菌等)。研究證明,該止血材料在接觸血液時快速吸收血液,其可以濃縮血液,加快凝血過程,同時膨脹后的晶膠可以作為物理屏障堵塞傷口,從而對不可壓縮的深部創傷流血表現出很好的止血效果。
▼
10. 迷你大腦”首次具備髓鞘生成功能
● 生物技術
美國一研究小組7月25日在《自然·方法》雜志線上版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人類干細胞創造出了第一個具有髓鞘生成功能的腦類器官。這個“迷你大腦”能更精確地模擬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有助科學家更深入地觀察大腦發育過程,研究大腦疾病并測試新藥。
▼
11. 世界最快轉子面世
● 先進制造
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與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合作,造出世界上最快的轉子,每分鐘可旋轉超過600億次。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12. 引力紅移新發現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 天文物理
由德國馬普學會地外物理研究所科學家Reinhard Genzel領導的團隊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發現在銀河系中央捕捉到將恒星釋放的光線拉長的巨大黑洞,并在《天文和天體物理學》雜志上報告了相關成果。這是他們追蹤該恒星近30年后發現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光線在強引力場作用下會出現拉伸現象,波長變長,向紅波方向偏移,這被稱為引力紅移效應。但時至今日,它從未在黑洞附近被探測到。
圖片來源:ESO/M. Kornmesser
▼
13. 中美研發納米疫苗抗擊甲流
● 生物技術
中美研究人員聯手研發出一種納米顆粒流感疫苗,在小鼠實驗中能有效抵御甲型流感病毒。該疫苗為研發通用流感疫苗等藥物開啟新的思路。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研究顯示,這種顆粒由雙層多肽組成,可模仿流感病毒發出生物信號,誘發雙重免疫反應。
▼
14. 我含能材料領域再次取得重大成果
● 材料學
《自然》雜志刊發了我國在含能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南京理工大學陸明教授課題組的論文《系列水合五唑金屬鹽含能化合物》。表明我國在全氮含能物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望提升制約我國武器裝備整體性能的火炸藥能量水平。
▼
15. 重慶科技獎七成獲獎者為中青年科技人才
● 政策資訊
從重慶市科委獲悉,2017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評出,總數144項,面向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獲獎成果比例高,更加突出科技成果的實際價值。這次獲獎成果144項包括科技突出貢獻獎2人、自然科學獎23項、技術發明獎5項、科技進步獎112項、企業技術創新獎2項,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的占比分別為16%、4%、80%。
▼
文章來源:新華網 科技日報 中國科學報等
了解詳情:
http://4vshop.reezitop.com/wap/cxzs.html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