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首套超聲技術水下兩相濕氣流量計研制成
● 先進制造
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徐英教授課題組主持研發的世界首套基于超聲技術的水下兩相濕氣流量測量裝置通過中國船級社CCS的型式認可,并正式發布。該裝置在設計壓力、溫度、水深、含氣率范圍、測量精度等關鍵技術指標方面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水下兩相濕氣流量測量裝置是深海油氣田開發中的關鍵設備,其研制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對我國深海裝備關鍵設備國產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2. 細菌也能作太陽能電池 光轉化電流密度創紀錄
● 太陽能電池
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便宜且可持續的方法,利用細菌將光轉化為能量來制造太陽能電池,這種新電池產生的電流密度比以前此類設備更強,且在昏暗光線下的工作效率與在明亮光線下一樣。
▼
3. 新系統讓聲吶失效 潛艇“隱身”
● 新材料
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一種使聲波無失真地穿過無序媒介的系統,可用于消除從潛艇等物體上彈回的聲波,使聲吶無法檢測到它們,從而讓潛艇等“隱身”。
這種有源聲學控制方法有望應用于包含普通環境頻率的聲音,也可以用于消除從潛艇等物體上彈回的聲波,使聲吶無法檢測到它們。而且,新研究背后的理論同樣適用于光波或無線電波,因此能使物體“隱身”,或讓人能透過不透明材料拍攝圖像。
圖片來源:EPFL官網
▼
4. 有瑕人造鉆石可作量子中繼器
● 電子信息
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與合作伙伴攜手,構建出化學屬性可精確控制的人造鉆石,鉆石中的瑕疵——中性硅空位在采用光子傳輸和電子存儲量子信息方面表現優異,因此,對打造新型超安全量子通信網絡至關重要。
▼
5. 透明電極指紋傳感器問世
● 傳感器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了一項材料科學新突破:韓國科學家團隊用超長銀納米纖維和純銀納米線組成的隨機混合網絡納米結構,創造出新型透明電極,進而產生一種透明的指紋傳感器。在智能手機屏幕上的演示表明,這種傳感器可以讓用戶將手指放在屏幕的任何位置進行身份識別,而不需要使用指紋激活按鈕。
▼
6. 放個微型機器人讓細胞“指哪打哪”
● 微型機器人、生物技術
近日,《科學·機器人學》雜志刊登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家研發出的一種微型機器人,能夠在磁力的控制下,將細胞運輸到指定位置。庫茲韋爾口中的身體內的機器人有了“眉目”。雖然它還沒有自主意識,是受外界物理力的控制運作的,但憑著能夠在生物體內讓細胞“指哪打哪”“打哪停哪”的功力,已經讓預言向現實邁出了一大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7. “量子比特+機器學習”可精準測磁場
● 量子技術
據芬蘭阿爾托大學官網近日報道,該校科研人員主導的國際團隊提出了一種采用量子系統測量磁場的方法,新系統的精確度超過了標準量子極限。他們表示,從量子狀態中快速提取信息,對于未來的量子處理器和現有超靈敏探測器來說都必不可少。此項研究向利用量子增強方法進行傳感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
8. 加利利海海底發現新“食光”蛋白
● 生物技術
據美國《科學》雜志官網近日報道,在尋找“食光”蛋白(幫助植物和微生物捕獲太陽光的細胞成分)的過程中,科學家已很久沒有收獲。最近,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以色列加利利海底部發現了一種新型“食光”蛋白,這也是近50年來的首次新發現,有助于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如何感光,并促進新型光學研究以及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
▼
9. 銀河系結構或源自與“香腸”星系相撞
● 天文物理
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7月4日消息,一個由該校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稱,他們發現了銀河系和被稱為“香腸(Sausage)”的更小星系間古老而劇烈的迎面碰撞,這是銀河系早期歷史上的一個決定性事件,重塑了銀河系的結構,形成了其內部“隆起”和外部“恒星暈”。最新研究有助于科學家重新認識銀河系家園早期的歷史。
▼
10. 通信光纜或可用作地震儀
● 傳感技術
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家菲利普·朱賽特及其同事在冰島設置了一項實驗:將光纖電纜改造為一系列傳感器,用以記錄天然地震波和人為地震波。這些傳感器通過檢測地震波通過時光纖電纜長度的細微變化,來量化光纖電纜所承受的應力。研究團隊發現,光纖電纜不僅記錄了地震信號,還能詳細解析周圍斷層和其他深層地質結構。
目前世界各地已經鋪設了成千上萬千米的通信光纜,所以材料幾乎是現成的,因此這一方式被認為造價便宜、靈敏度高。雖然光纖通信網絡也許能夠用于監測地震災害,但是研究團隊提醒,相關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
11. 科學家用遠紅光操控干細胞分化
● 生物技術
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葉海峰課題組利用合成生物學、光遺傳學、基因編輯、再生醫學等多學科技術交叉手段,首次開發了遠紅光調控的內源基因轉錄激活裝置。
據悉,該研究首次在細胞水平和動物體內實現了利用遠紅光操控基因組內源基因的表達,并在遠紅光誘導下,成功地將iPSCs誘導分化為功能性神經細胞。
▼
12. “一帶一路”上的科創之約
● 政策資訊
7月9日,首屆中巴科技創新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巴基斯坦科學與工業委員會、白沙瓦大學、國立科技大學等8家研究機構、科技企業代表和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9家國內機構參加,制藥、信息通訊、新材料、環保、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內一共簽署了三項合作協議。
▼
13. “鳳凰”號著陸器平臺及“天涯”號著陸器在南海開展試驗性海試
● 先進制造
在深海重點研發專項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支撐下,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于6月21日至7月1日,在南海聯合開展為期11天的海上試驗。原位核酸裂解系統平臺“鳳凰”號著陸器、“天涯”號深淵著陸器、原位觀測平臺參與了此次海試, 完成了系統平臺和搭載設備的功能檢測試驗。一共完成21次下潛試驗,最大下潛深度3359m,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
▼
14. “巴遙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 航空航天
9日11時56分,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二丙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以下簡稱“巴遙一號”)和科學實驗衛星PakTES-1A送入預定軌道。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獲悉,至此該院已出口17顆國際衛星。
▼
15. 類超導量子干擾器實現應用
● 量子比特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NUST MISIS)、俄羅斯量子中心的學者們與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MFTI)、俄羅斯“斯科爾科沃”基金會(Skoltech),以及英德高校的研究者們一起,在致密超導納米纖維上制造出了全新的量子比特,用其制成的類超導量子干擾器已成功應用。
▼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中國科學報 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