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研究發現胰腺癌免疫逃逸機制
● 生物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裘正軍團隊發現胰腺癌免疫逃逸機制:腫瘤細胞通過攜帶信號分子的外泌體馴化巨噬細胞,逃脫免疫監控,實現遠處轉移。
該課題組利用miRNA芯片技術檢測到miRNA-301a在低氧下表達明顯升高,將外泌體與巨噬細胞共孵育之后,巨噬細胞中miRNA-301a的表達也明顯升高。進一步研究發現,miRNA-301a通過下調抑癌基因PTEN,激活PI3Kγ,從而“馴化”巨噬細胞。研究人員檢測了腫瘤病人血液外泌體中miRNA-301a的表達,發現其與病人的TNM分期呈正相關,與生存率呈負相關。
▼
2. 編輯基因可減輕自閉癥小鼠癥狀
● 生物技術
美國一個研究小組6月25日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線上版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減輕了患有脆性X綜合征(FXS)的小鼠的自閉癥癥狀。FXS是目前已知的最常見的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單基因病因。
在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將金納米粒子注入患FXS小鼠大腦的紋狀體中,納米粒子所攜帶的Cas9蛋白會靶向參與神經元間通信的興奮性受體——代謝型谷氨酸受體5(mGluR5),通過編輯mGluR5的基因,就能夠抑制細胞間的夸大信號并減少FXS小鼠的重復行為。
▼
3. 原始重子潛伏于漫天繁星間的氧氣團
● 天文物理
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撰文稱,科學家最近發現,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原始重子(一種亞原子粒子,包括質子和中子),有三分之一失蹤了。通過對一顆極其明亮的黑洞進行巧妙觀察,他們找到了這些“迷途羔羊”,原來它們潛伏于浮動在漫天繁星間的氧氣團內。
圖片來源:NASA/ESA
▼
4. 廣義相對論在星系尺度上正確
● 天文物理
國樸茨茅斯大學宇宙學與引力研究所的托馬斯·科萊特領導的團隊,使用甚大望遠鏡提供的數據來測量星系ESO325-G004內恒星運動的速度,從而推斷出其質量要達到多少才能將恒星保持在軌道上。然后,他們將這一質量與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圖像進行比較,證明廣義相對論在星系尺度上也是正確的。
▼
5. 世界最小光控單分子火車誕生
● 分子技術
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在分子機器領域獲得新進展,成功構建了世界最小光控單分子火車。研究人員多年聚焦于構建以研究單個生物分子為基礎的電化學限域納米孔界面,發展非平衡態測量的新方法。在這項研究中,中科院院士田禾和教授龍億濤團隊合作在單個氣單胞菌溶素生物分子界面上成功構建了單分子級“納米火車”,實現了單分子火車“行駛”狀態的光調控。這一單分子納米火車的主體由5節“車廂”組成,每一個“車廂”對應一個堿基。其中一個堿基為偶氮苯替代的類堿基結構,從而使得整列“火車”具有光調控的性能。
▼
6. 南極海床反彈或延緩冰蓋崩塌
● 地球、空間、環境
在未來的一個世紀里,海底巖床可能會上升8米,從而有可能保護冰層不受溫暖海水的影響——海冰會從下面開始融化?!斑@可能會讓全世界多了幾十年的喘息時間。”美國柯林斯堡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地震學家Rick Aster說。他也是這項新研究的作者之一。
全球氣候變暖正使西南極冰蓋迅速融化,巖床負重減輕。衛星觀測顯示,阿蒙森海灣底部巖床最快正以每年4.1厘米的速度上升。研究人員據此計算出,此處地幔的黏性比全球平均值低得多,巖床會在幾十年到幾百年的尺度上顯著“回彈”,而不是通常預計的10000年。
圖片來源:MARTIN JAKOBSSON
▼
7. 機器學習技術或可解決量子信息難題
● 電子信息
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金賢敏團隊與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翁文康合作,首次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于解決量子信息難題,實現了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量子態分類器。金賢敏團隊利用時間混態技術,首先在實驗中制備了共計500個量子態用于線性神經網絡的訓練和檢驗,通過優化參數,使量子態分類器的平均識別匹配度大于98%,無論在判別閾值和性能上均遠優于貝爾不等式檢驗的方法。
▼
8. 碳納米管有望成量子單光子源
● 納米材料
據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官網近日消息,該實驗室研究人員正與法國、德國伙伴合作,探索碳納米管作為量子信息處理所用的單光子發射器的潛能。
碳納米管可以很好地集成到光學結構中,集成到電致發光設備中的碳納米管可以更好地控制發光時序。我們正著力研究將碳納米管的缺陷狀態作為室溫條件下電信波長單光子發射器通路,以及其光物理學屬性?!?/span>
圖片來源: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官網
▼
9. 合成納米炭片實現高效氣體分離
● 納米材料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陸安慧教授團隊合成了一系列孔徑精準可控的分子篩型納米炭片,實現了多種混合氣的高效分離。陸安慧團隊基于溫控相轉變方法,合成了孔徑精準可控的分子篩型納米炭片,這種納米炭片sp2碳含量超過80%,微孔孔徑在0.53 ~0.58納米范圍精準可調,炭片厚度在30~65 納米內精準可控。用于氣體分離時,納米炭片可實現低壓下對吸附質分子的大量、快速吸附。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納米炭片對CO2、C2H6和C3H8表現出高吸收量和選擇性。
▼
10. 甲醇可能是未來能源載體
● 新能源
在花城科技論壇暨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峰會上,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指出,在電池能量和回收技術沒有革命性突破的時期,最好采用甲醇燃料。
▼
11. 北京綜合中心與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政策資訊
6月24日上午,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啟動大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懷柔科學城專項辦主任鄧勇受邀出席。會上,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羌濱健代表中心與基金管理機構北京科技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著眼于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科技創新,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合作,共同設立科技創新類子基金,支持優秀科學家開展有一定應用前景的原始創新和高端“硬科技”研究及其產業化。
▼
12. 木材可制備出碳納米纖維材料
● 新材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課題組提出一種催化熱解的方法改變木質納米纖維素的熱解過程,首次以廉價的木材為原材料制備了高質量的超細碳納米纖維氣凝膠材料。
俞書宏課題組提出一種催化熱解的方法,通過使用對甲苯磺酸催化木質納米纖維素在熱解前期迅速脫水,并改變其熱解過程和中間產物,使得納米纖維素在熱解后具有高碳產率的同時,還能保持很好的三維網狀結構。該催化熱解轉化方法可將廉價豐富的自然界前驅物材料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碳納米纖維材料,對于發展可再生材料的綠色化學領域具有指引意義。
▼
13. 比米粒還??!迄今最小“計算”設備出爐
● 先進制造
據美國密歇根大學官網近日報道,該校科研人員制造出一種邊長僅0.3毫米的計算設備——比一粒大米還小,在微計算方面打敗了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今年3月,IBM宣布研制出世界上最小(1×1毫米)的計算機,而最新設備大小僅為其十分之一。
▼
14. 果汁機器人 智能又健康
● 人工智能
北京國際新零售及無人售貨展覽會在京舉行。一位參展商展示了新型果汁機器人。該機器人具有專利壓榨技術,可以云端管理,擁有人臉識別、語音互動等功能,呆萌可愛的造型吸引了很多觀眾。
▼
15. 我科學家研制出三元界面結構催化劑
● 化學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的同步輻射實驗室宋禮教授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段學志教授以及挪威科技大學陳德院士合作,研制出一種獨特的金屬—金屬氧化物—碳的三元界面結構催化劑,其展現出了突出的水分解制氫性能。科研人員通過對一種簡單的鎳基金屬配合物進行可控熱處理,得到了鎳—氧化鎳—碳(Ni-NiO-C)的三元界面結構材料,并且運用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分析證實了這種獨特的、緊密耦合的三元界面結構。
▼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新華社 中國科學報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