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第一页_禁久久精品乱码_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野_久草精品视频

蟲蟲首頁| 資源下載| 資源專輯| 精品軟件
登錄| 注冊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技術閱讀 >  5.23-5.30 | 最新科技成就縱覽

5.23-5.30 | 最新科技成就縱覽

時間:2024-01-23

1. 控制單粒子運動的“納米閥門”問世

 納米技術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納米閥門”,能在納米尺度上控制微細管道里單個粒子的運動,有望用于研究納米粒子的性質,幫助開發新型材料和藥物。該技術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他們在新聞公報中說,這種閥門適用于金屬或半導體納米粒子、病毒微粒、脂質體、抗體分子等多種微粒,在材料、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都將找到用武之地。

研究人員還與蘇黎世大學的科學家一起,成功使用該系統操控直徑僅10納米的半導體粒子和抗體微粒。

2. 一種免疫細胞有助于維持運動耐力

 生物技術

東北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報告》雜志網絡版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他們介紹,運動時肌肉內聚集的一種免疫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在維持運動耐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運動時,肌肉中的嗜中性粒細胞在小范圍分泌出一種名為白細胞介素—1的細胞因子,它能夠刺激附近的肌肉細胞,增強肌肉吸收葡萄糖的效果,使作為能源的葡萄糖供應充足,因而提高運動耐力。

3. 鉆透白堊紀:我國率先完成恐龍時代之旅

 地球、空間

我國實施的松遼盆地大陸深部科學鉆探工程松科二井5月26日完井,這是全球首個鉆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鉆探井,實現了“恐龍時代的旅行”。

在黑龍江省安達市實施的松科二井,開鉆以來歷時4年多,完鉆井深7018米,成為亞洲國家實施的最深大陸科學鉆井和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成立22年來的最深鉆井,也是全球首個鉆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鉆探井。工程攻克了超高溫鉆探和大口徑取心等關鍵技術難題,獲取了415萬組24TB的深部實驗數據,超額完成了預定目標任務,取得了地質科技一系列重大突破。

4. 人體中存在“組織者”細胞群

 生物技術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5月23日在線發布的一項發育學最新成果,長期以來存在于理論假設中的一種幫助組織并指導胚胎發育的細胞群——“組織者”(Organizer),首次被證明存在于人體組織中。該研究為早期胚胎發育提供了一個新模型,并確立了一個能促進人們進一步理解這些細胞運作方式的系統。

5. 我國學者提出DNA納米自組裝新方法

 納米材料

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化工學院李育林研究員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調控方法,使DNA納米自組裝不再依賴特殊結構設計即可實現動態控制,進一步拓寬了DNA納米材料的應用前景。

由于其精巧的納米結構以及超強的組裝能力,DNA分子不僅可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還可被用作一種新型“智能”納米材料。通過對這些結構材料進行動態控制,可在生物計算、化學傳感、藥物遞送等多個領域實現其各種目標功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6. 木星軌道發現“系外來客”

 天文物理

天文學家最早于2014年發現了這一天體,一顆在靠近木星的軌道上運行的名為2015 BZ509的小行星。他們知道這很不尋常,因為該小行星環繞太陽系的方向幾乎與所有其他天體相反。

木星軌道是太陽系中的一個繁忙地帶,在那里,一顆天體被撞出軌道的風險很高,所以不太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偏心軌道。但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可能的軌道是穩定的,并得出結論,小行星2015 BZ509很有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而不是說它碰巧在短期的訪問中到達了那里。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其中的一些穩定軌道意味著小行星2015 BZ509從太陽系開始的時候就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大約已經45億年了。

圖片來源:C. Veillet

7. 最大搜尋實驗仍未發現暗物質但縮小了WIMPs粒子藏身范圍

 天文物理

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5月28日報道,棲居意大利的XENON1T是迄今最大、最靈敏的暗物質探測器,而最新研究表明,歷經一年多的搜索,該設備仍未發現任何暗物質的“蛛絲馬跡”。

盡管如此,正在與暗物質玩“躲貓貓”游戲的科學家并沒有氣餒,他們正準備創建更大、更靈敏的WIMPs探測器,并尋找其他可能的暗物質顆粒,比如更低調的軸子(axions)等。“軸子暗物質實驗”項目(ADMX)將對軸子最有可能的一些躲藏地點進行探測。

8. 中科院FAST重點實驗室成立

 政策資訊

5月29日,中國科學院FAST重點實驗室在FAST現場舉行揭牌儀式。依托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重點實驗室旨在面向國際天文前沿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致力于低頻射電天文研究與技術方法發展,探索科研與技術有機結合新模式。

目前,FAST19波束裝置正在調試階段,預計6月初可投入使用,屆時,FAST巡天速度將提高5—6倍,同時,也將拓展更多的科學觀測目標。為了應對隨之產生的超級數據,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貴州師范大學共建的FAST早期數據中心正在進行擴容。19波束裝置正式投用后,預計每天處理數據計算分析量達40T以上。

9. 上海光機所等在三維亞波長空間實現鈣鈦礦納米激光輸出

 先進制造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重慶大學合作,在微納激光器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在該項工作中,科研人員在三維尺寸均小于發射波長的單個鈣鈦礦納米立方體結構中首次實現了高品質、低閾值、窄帶寬、溫度穩定性好的皮秒脈寬單模激光輸出。這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尺寸的鈣鈦礦納米激光器,也是基于傳統諧振腔結構的最小激光器。該研究成果將推動微型激光器進一步向小型化和短脈沖發展。

10. 合肥研究院在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理論研究中取得進展

 太陽能電池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物質計算科學研究室研究員曾雉課題組在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模擬計算,從理論上篩選出了Cu2ZnSnS4(CZTS)中阻礙電池效率的本征缺陷類型并提出了調控方法。

組成CZTS的所有元素在地球中儲量豐富且無毒,是公認的環境友好的低成本高效率電池候選材料。然而,目前基于CZTS的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約為12.7%,遠低于它的同類化合物Cu(In,Ga)Se2的最高效率(20.3%),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CZTS中存在許多阻礙載流子自由輸運的電荷局域型缺陷。目前的實驗技術還不能從原子尺度判斷缺陷的類型,而理論上可以通過研究缺陷的形成能和電荷轉移能級精確判斷主要的電荷局域型缺陷的類型。

11. 美NIST研究表明新型指紋采集技術可提高圖像采集水平

 信息技術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發文稱,根據其最近發布的《滾動指紋挑戰賽:獲獎分析》報告,指紋采集技術很快將可以快速提取高質量的滾動指紋,而無需設備操作員的人工協助。這一技術進步可以幫助執法部門更快速高效、成本低廉地收集富含大量信息的指紋。

12. 西交大Advanced Materials:電場可調低功耗可穿戴自旋電子器件

 電子信息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青年千人”劉明教授課題組研究了基于電場調控的柔性自旋電子器件,并實現了磁疇翻轉的可視化觀測。該成果嘗試將磁電耦合效應從平面研究推廣到柔性曲面研究,將柔性自旋電子和磁電復合技術結合,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第一性原理計算證實離子膠對人工反鐵磁的耦合類型調控是由于電壓改變了鐵磁層的費米能級并進一步改變層間耦合能所致。

13. 特朗普政府成立人工智能特別委員會

 政策資訊

2018年5月10日,美國特朗普政府在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Policy,OSTP)組織召開的白宮高峰會議上,人工智能特別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宣布成立,以協調政府和產業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

14. DeepMind利用人工神經網絡打造“類腦導航系統”

 生物技術

DeepMind公司的神經網絡能夠模仿人腦中的網格細胞,以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位置。這項發現來自于Alphabet公司旗下DeepMind。此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自然》雜志上。它暗示了受到生物學啟發的人工神經網絡可能被用于探索仍然神秘的人類大腦。

15. 《Nature》:僅需一束激光,計算機速度有望能再快100萬倍

 電子信息

傳統計算機芯片用電壓驅動晶體管開合,而新計算機模型創新性地采用了激光脈沖驅動晶格中的電子,使其快速轉變狀態,從而實現從“ 0 ”到“ 1 ”的轉變。這項研究發表在了 5 月 2 日的《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用一束紅外激光脈沖照射由鎢和硒組成的六角蜂窩晶體, 使得該晶體中的電子以每秒 1000  兆(1015)次的速度在“0”和“1”狀態下切換,比晶體管還要快 100 萬倍。

文章來源:中科院  新華網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

5.16-5.23 | 最新科技成就縱覽

5.9-5.16 | 最新科技成就縱覽

5.2-5.9 | 最新科技成就縱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德县| 炎陵县| 长治市| 科尔| 皮山县| 泸溪县| 永春县| 长海县| 阿拉善盟| 辉县市| 莱芜市| 崇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康乐县| 长沙市| 普定县| 木里| 永登县| 刚察县| 绥阳县| 南召县| 湖南省| 东阿县| 内乡县| 柞水县| 河津市| 黑龙江省| 萨迦县| 策勒县| 兴宁市| 永寿县| 康定县| 长春市| 高台县| 泰安市| 上饶市| 叶城县| 屯留县| 上栗县| 波密县| 平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