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國成功研制首套絕對相位噪聲標準
● 先進制造
航天科工203所成功研制了我國首套絕對相位噪聲標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采用有色噪聲源,解決相位噪聲近載頻溯源問題,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通過與國外權威機構進行比對驗證,該標準將目前國內的驗證不確定度測量水平提升了三倍以上。
▼
2. “暗黑”相機可直接為系外行星拍照
● 航空航天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款名為“暗黑”(DARKNESS)(暗斑近紅外能量分辨超導分光光度計)的相機。他們表示,這是迄今最先進的相機,其依靠極靈敏的超導探測器收集來自遙遠世界的光線,可直接對附近恒星周圍的行星成像,在尋找另一個地球的偉大征程中“大展拳腳”。
迄今為止,這款相機已在5米口徑的海爾(Hale)望遠鏡上進行了四輪測試,研究人員計劃今年年末在夏威夷一個8米口徑望遠鏡上部署一款2萬像素的相機。馬金說:“我們希望8米口徑望遠鏡與強大的自適應光學系統結合,能搜尋到更多行星,并首次在反射光線中看到行星。”
▼
3. 醫用納米粒子可為農作物輸送營養
● 現代農業、納米技術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納米科學研究,除了人體外,用于遞送藥物的醫用納米粒子也可以幫助治療農作物的營養缺乏癥,其將在農業生產領域幫助大幅提高作物產量。
實驗表明,經納米粒子處理的植株克服了無法通過標準農業營養素治療的急性營養缺乏癥;施用14天后,經納米粒子處理的營養缺乏植株恢復了健康,而用標準農業營養素處理的植株則沒有。
研究人員表示,納米粒子會遍布植株的葉子和根部,之后被植株細胞攝取,并在那里釋放出營養物質。該研究結果表明,納米粒子不但改變了許多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將納米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同樣有望提高作物產量。
▼
4.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獲證有助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病理
● 生物技術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宣布,他們成功通過熒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熒光標記。
根據研究團隊介紹,此前人們已經發現海馬體在大腦記憶中起關鍵作用。在海馬體內部存在著數量龐大的神經細胞單元,每個單元可能有超過10000個突觸,通過突觸同其他神經單元連接。這些在唐納德-赫普假說中作為信息存儲體的突觸,尺寸為納米級別。
▼
5. “長得最快”黑洞每兩天吞掉一個“太陽”
● 天文物理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澳大利亞科學家捕捉到了迄今發現的“長得最快”的黑洞,這個遙遠的“吞噬者”每兩天就能吞掉一個與太陽質量相當的物體。研究人員稱,此類黑洞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早期宇宙并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沃爾夫領導的團隊借助歐洲空間局(ESA)的蓋亞(Gaia)衛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寬場紅外測量探測器(WISE)以及國立大學賽丁泉天文臺的星圖家望遠鏡(SkyMapper),發現了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研究證實,當光發出時,該黑洞的“體重”似乎已是太陽質量的200億倍,且每百萬年增長1%。
▼
6.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 海洋勘探
5月16日凌晨1時許,隨著“嘉庚”號科考船緩緩??繌B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科考任務。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并采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蓖瑵髮W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由于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志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此次在南海2座海山上各發現一處古熱液區,分別命名為“南溟”熱液區和“樓蘭”熱液區,其中由富集古熱液煙囪或熱液沉淀物丘構成的“南溟”熱液區范圍至少有700米長。
圖片來源:同濟大學
▼
7. 132.8億光年外星系發現氧元素有助于揭開宇宙第一個星系產生之謎
● 天文物理
日本大阪產業大學和國立天文臺5月1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他們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阿爾瑪望遠鏡發現,距地球132.8億光年的星系含有氧元素。
該發現刷新了觀測史上發現氧的最遠紀錄。結合哈勃望遠鏡等觀測到的數據分析認為,此星系從宇宙誕生約2.5億年后,開始了活躍的造星運動。該發現向揭開宇宙第一個星系產生之謎更近了一步。
▼
8. 奇異夸克或不存在
● 物理知識
與太陽核心處相比,在中子星(爆發的中等重量恒星的殘?。﹥炔浚瑝毫噬龓兹f億億倍。幾十年來,一些理論物理學家推測,在這些條件下,一種奇怪的物質可能出現:被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湯。
圖片來源:NASA/CXC
如今,一項最新分析顯示,這種湯的“配方”——冷夸克物質需要修正。如果正確的話,它表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能產生穩定的夸克物質。它還會使假想粒子——奇異夸克團徹底完蛋。散布恐慌者曾宣稱,奇異夸克團會摧毀世界。
▼
9. 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成功發射
● 航空航天
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10. CRISPR納米遞送研究獲進展
● 納米技術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蔣興宇、鄭文富帶領的課題組發表了非病毒納米載體遞送的研究成果。他們開發了一系列非病毒的納米載體,這些非病毒納米載體可高效遞送CRISPR/Cas9系統到體內,為拓展這一強大基因編輯技術在生命科學和臨床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途徑。
▼
11. 工信部將出臺新政 五大方面推進VR發展
● 政策資訊
5月21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吳勝武表示,工信部將組織制定《關于加快推進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政策文件,通過五大方面繼續推進虛擬現實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一是從戰略高度規劃虛擬現實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和重點任務;二是支持虛擬現實核心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合作;三是推進虛擬現實技術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實施“VR+”戰略,推廣產品在重點行業、特色領域的滲透應用;四是面向虛擬現實產業發展需要,支持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五是發揮標準對產業的引導支撐作用,加強標準體系頂層設計,有效支撐和服務產業發展。
▼
12. 南大AI學院正式揭牌 擬招2018本科80人
● 政策資訊
5月20日,時值南京大學116周年校慶之際,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揭牌。南京大學于今年3月5日發文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是首家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C9高校。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周志華教授兼任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
目前,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已確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方案,擬招收2018年入學本科生80人,招收2019年入學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10人。在校企合作方面,南京大學同時與京東、科沃斯、曠視三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
13. 研究揭示“曬太陽”改善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 生物化學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熊偉研究組、化學學院教授黃光明研究組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一條腦內谷氨酸合成新通路及其參與日光照射改善學習記憶的分子及神經環路機制。
熊偉及黃光明研究組利用自主開發的單細胞質譜技術,再結合神經科學的多種研究手段,發現日光照射動物皮膚后會使得血液里一種叫做“UCA”的化學物質含量大幅度增加。隨后發現,增加的UCA可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神經細胞,在細胞內UCA通過一系列的生物代謝酶最終轉化成谷氨酸。細胞內的谷氨酸在運動皮層以及海馬的神經末梢釋放,進而激活運動學習以及記憶相關的腦內神經環路,從而增強動物的運動學習能力以及物體識別記憶能力。
▼
14. 研究揭示南海形成動力機制
● 海洋勘探
為了有效限制南海形成與海南地幔柱之間的成因關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實驗室博士余夢明和研究員閆義對南海殘留洋中脊中中新世MORB洋殼和黃巖島鏈晚中新世OIB型海山玄武巖進行了地球化學分析,確定南海洋中脊與海南地幔柱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為了進一步識別華南陸緣張裂和南海早期海底擴張階段是否存在海南地幔柱的貢獻,閆義團隊對保存于臺灣恒春半島墾丁混雜巖的晚漸新世火成巖礫石開展了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發現墾丁混雜巖火成巖礫石主要來自俯沖的晚漸新世南海洋殼,其地球化學特征類似于弧后盆地玄武巖,說明南海晚漸新世海底擴張與海南地幔柱無關。華南大陸邊緣裂陷盆地古新世-始新世OIB型火山巖不是海南地幔柱的巖漿產物。
▼
15. 中國重大科研裝備“高性能條紋相機”進入實用化水平
● 先進制造
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高性能條紋相機的研制”,5月22日在西安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標志著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條紋相機進入實用化水平。
▼
文章來源:中科院 科技日報 中國新聞網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