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幾百個或更多!銀河系中心存在大量黑洞
● 天文
據英國《自然》雜志日前發表的一篇天文學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的最新觀察證據顯示,銀河系中心存在大量黑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家查爾斯·海雷及其同事,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望遠鏡獲得大量歸檔數據。經分析,研究團隊報告稱,他們在離人馬座A*一秒差距(約3.3光年)之內,發現了12個不活躍的低質量X射線雙星系統——而組成雙星系統的其中一員,就是黑洞。團隊成員表示,這是因為人馬座A*存在一個氣體塵埃暈圈,其為大質量恒星提供了完美的“誕生地”,這些恒星在這里生存、衰亡或轉變成黑洞。而暈圈外圍的黑洞,都受到了人馬座A*的牽制,其中一些就與路過的恒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黑洞—恒星的雙星系統。
▼
2.重新組建后的科技部正式亮相
● 法規政策
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劉垠)10日上午,重新組建后的科學技術部正式揭牌。在莊嚴隆重的升國旗、奏唱國歌儀式后,科技部部長、黨組書記王志剛等部領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揭牌。
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劉垠)10日上午,重新組建后的科學技術部正式揭牌。在莊嚴隆重的升國旗、奏唱國歌儀式后,科技部部長、黨組書記王志剛等部領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揭牌。
▼
3.交大團隊研究利用可再生資源生產生物基材料獲重要進展
● 生物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許平教授團隊創新性地將嗜熱菌的芳香醛合成酶基因導入中溫宿主中,構建了溫度導向的全細胞催化體系。在低溫時,該催化體系在外源功能酶和內源醇脫氫酶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將可再生資源阿魏酸轉化為香草醇;隨著溫度的提高,中溫宿主內源的醇脫氫酶活性受到抑制,而嗜熱菌來源的功能酶活性得以保持,阿魏酸被高效轉化為相應的芳香醛香蘭素。隨后,基于相同的策略,用多種肉桂酸衍生物作為底物合成了相應的芳香醛/芳香醇。這種全新的策略避免了對宿主內源醇脫氫酶敲除的繁瑣過程,直接利用溫度來控制了芳香醛/芳香醇的合成,極大的簡化了生產過程,可以推廣至許多其他醛類和以醛類為中間物的化合物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工業應用價值。
▼
4.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化學方法高效誘導多能干細胞
● 生物技術
經過5年攻關,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團隊揭示了化學方法制備干細胞的科學原理,開發出一套高效、簡單的化學小分子誘導多能干細胞的方法,簡稱為CIP(Chemical Induction of Pluripotency),即化合物誘導干細胞多能性,為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研究和優化制備途徑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視角和解決方案。
裴端卿指出,該方案只需要給細胞用兩種不同的“藥水”依次“洗澡”,便可以將體細胞“返老還童”到干細胞的狀態。這一方法比之前的方案簡單、高效,所需的初始細胞量少。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多種體細胞類型“返老還童”,包括在體外極難培養的肝細胞。
▼
5.首張銀河系中心年齡圖問世
● 天文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全球科學新聞服務平臺EurekAlert!4月2日報道稱,在英國利物浦舉行的歐洲天文與空間科學周(EWASS)上,天文學家公布了銀河系首張大規模年代圖,顯示銀河系中心形成的復雜結構。歐洲南方天文臺(ESO)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分析了單顆恒星的化學性質、顏色、亮度和光譜信息,并利用模擬和觀測的數據,調查了銀河系數百萬顆恒星,將其與光譜儀測得的6000顆恒星的金屬含量進行了比較,最終產生了銀河系的年齡圖。團隊主要負責人莫瑞娜·瑞吉庫巴說:“我們分析了那些剛剛到達核心氫燃料燃盡(敏感的年齡指標)臨界點的恒星后認為,最年輕的恒星也至少存在70億年了,比以前的一些研究顯示的年齡要老很多?!?/span>
▼
6.重大突破:移植到鼠腦的微型人腦長出毛細血管
● 生物技術
據外媒報道,研究者首次在實驗室中培育出長出血管的微型人腦。在向老鼠腦內植入僅一毫米長的微型人腦兩周后,研究者發現微型人腦長出毛細血管并一直滲透到中央,從而實現了血液供給。
▼
7.新研究發現巖石也能釋放氮
● 地球、空間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Science》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說,生態系統需要利用氮以及其他營養成分來吸收二氧化碳,但是來自植物和土壤的氮卻很有限。如果能從巖石中獲得大量氮,那么就能解釋寒帶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為何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研究人員分析了在加州北部采集的古巖石樣本,發現那里的巖石和周圍的樹木含有大量的氮。他們在這一發現基礎上,用全新的數學模型分析了地球的氮平衡,認為巖石風化釋放氮是全球生態系統中氮的一種重要來源,自然生態系統中高達26%的氮來源于巖石。
▼
8.我國率先在冷原子系統中模擬曲面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技術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周正威教授研究組在量子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與美國萊斯大學、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中科院物理所合作,提出了一種在冷原子系統中模擬磁單極場的新方案,從而為在冷原子系統中研究曲面上的量子霍爾效應及尋找新的奇異量子態提供了理論指導。
正威等人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在冷原子中模擬量子霍爾效應的方案。分析發現,在多分量冷原子氣體中,通過動力學調控現有的磁場強度,可以在實空間中模擬一個等效的磁單極場;再利用當前實驗條件,可以把冷原子團束縛到一個封閉的球面上。
▼
9.3D液體結構打印成功
● 3D技術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化學方法,可在一種液體中對另一種液體進行控制,使其形成管狀結構。這種利用全液體材料打印三維結構的方法,可用來打印液體電子設備,為柔性可拉伸設備提供動力。
▼
10.神通廣大的人形機器人“NAO”
● 機器人技術
這個名字叫“NAO”的小家伙是法國畢宿五機器人公司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已被RoboCup國際機器人比賽采納為標準機器人?,F在,它通過日本第三方公司的人工智能武裝頭腦后變得神通廣大,跳舞、攀登、唱歌、寫字無所不能。第三方公司給“NAO”內置了多種傳感器、攝像頭和麥克風,目前可識別19種語言,并通過面部、情緒和聽、說、觸摸與人交流,也可通過無線網絡與云聯動,進行遠程控制和大數據收集。
▼
11.別了,GPS!5月起導航用中國北斗
● 航空航天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全球組網的密集發射階段,“全國一張網”一期已正式通過驗收,可在中國的21個省份提供實時動態厘米級精準定位服務。屆時,在北斗賦能之下,智慧城市、自動駕駛、智慧物流等都將實現大規模商用。北斗地圖APP預計5月1日上線,到時百度、高德可能就退休了。屆時可用手機下載。
▼
12.對反物質光譜測量精度達萬億分之二
● 粒子物理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一項粒子物理學研究成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科學家完成了到目前為止對反物質的最精準光譜測量。此次測量結果不僅證明了反原子光譜學的能力,也將反物質的高精度檢測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研究團隊此次分析測量了約15000個反氫原子,這些原子被磁囚禁在一個長280毫米、直徑44毫米的圓柱體內。研究人員進行了為期10周的測量,最終發現:反氫躍遷的共振頻率與氫1S—2S躍遷的預期頻率一致,其測量精度達萬億分之二。
▼
13.7800光年:哈勃精確測出地球與遠古球狀星團距離
● 天文物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天文學家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精確測量了地球與宇宙中最古老天體系統之一——球狀星團NGC 6397的距離。新研究有助于對宇宙年齡進行獨立估算,使用的測量方法也將幫助天文學家改進恒星演化模型。在新研究中,哈勃望遠鏡高分辨率的第三代廣域相機(WFC3)測量了40個NGC 6397星團的視差,每6個月進行一次測量,歷時兩年。隨后,研究人員結合這些結果,獲得了精確的距離。此外,他們通過計算得出,NGC 6397的年齡為134億歲。
▼
14.大連化物所二維鈣鈦礦太陽電池研究獲進展
● 電子工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張旭等在薄膜硅太陽電池研究組(DNL1606)研究員劉生忠和陜西師范大學教授趙奎指導下,在二維鈣鈦礦結晶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利用高能同步輻射技術,通過實時追蹤二維鈣鈦礦前驅體溶液反應形成固態薄膜這一過程中的相轉變行為,研究了基底溫度和溶劑性質對二維鈣鈦礦結晶動力學、薄膜相純度、量子阱排列取向和光伏性能的影響。
▼
15.三峽庫區沉積物養分和重金屬對微生物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 地球、環境保護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吳艷宏團隊近年來調查了三峽水庫干流沉積物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并結合沉積物碳、氮、磷和重金屬賦存狀態及環境指標數據,探討了沉積物元素分布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研究表明,表征活微生物生物量的總PLFA從上游到下游呈顯著的降低趨勢(p < 0.0001)。并且,指示微生物受到環境脅迫的指標(MUFA/SFA和cy17:0/16:1ω7)從上游到下游呈現顯著的變化趨勢,表明三峽大壩形成的沉積物環境對微生物群落產生了影響。
▼
文章來源:中科院 上海交通大學 生物物理研究所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縱覽》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