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彭博社報道,在過去不到10年間,中國企業在美國獲得的專利數量翻了十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一直在努力轉型,希望從硅谷的工廠變成研究基地。
IFI Claims Patent Services周二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發明者共計獲得了11241項美國專利,相比2016年同期上漲了28%。
這些專利讓中國首度成為全世界獲得美國專利最多的5大國家之一,僅次于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
圖:獲美國專利數量國家排名
Sterne Kessler是來自華盛頓的一家律師事務所,這家律所曾幫助多家中國企業獲得了美國專利。Sterne Kessler的律師唐·費瑟斯通(Don Featherstone)透露,這些專利的申請方包括大企業,也有很多初創企業,而且主要集中在電子領域。
費瑟斯通表示:“這些公司想要在美國銷售產品,希望將他們的產品引進到美國來,或是想要在美國建立辦公室,把他們的產品帶到這里。他們都希望變得更有競爭力。”
中國專利申請
專利的數量往往能夠反映一家公司,或是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專利不僅能讓一家公司顯得高大上,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護企業的利益。在美國獲得專利之后,企業就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上放心的銷售自己的產品。
在過去十年間,中國一直將創新視為重要的目標之一。這種努力也讓中國本土的專利申請數量越來越高,從而打造能夠在國際舞臺上進行競爭的業務,其中有的專利申請來自中國企業,還有一些來自國外企業。
2008-2017,中國企業獲美國專利數量增長情況
正在崛起的專利巨人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受到了130萬份專利申請,超過了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國家收到的專利申請的總和。
在美國專利份額方面,中國離領先的幾個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IFI的數據顯示,美國專利與商標局在2016年批準了320003項專利,中國企業獲得的專利數量占其中的3.5%。
IFI高級分析師拉里·凱迪(Larry Cady)表示:“盡管如此,中國的增長速度依然讓人印象深刻。”
中國的電子產品制造商,曾經最主要的業務就是為國外企業組裝產品,但是在最近幾年內他們開始開發自己的技術以及自己的品牌和產品。
例如中國著名的計算機與電視顯示面板制造商京東方科技集團,去年所獲得的專利數比上年增長了63%,在IFI的50大專利獲得企業中排在第21位。該公司現在領先于日本的精工愛普生公司,稍稍落后于通用電子,他們的專利數量僅比通用少200個。
京東方副總裁、知識產權與技術管理中心負責人李新國表示:“在科技創新領域,美國有著巨大的全球影響力。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在高科技創新以及國際競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京東方目前正在投資研究新一代的OLED屏幕技術,并且希望能夠為蘋果等企業提供高分辨率顯示器。
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去年獲得了1474個美國專利,相比京東方高61%,折讓他們在50大榜單上排名第20位。該公司最早與2014年就進入了這個榜單。來自深圳的華星光電2017年所獲得的美國專利數相比上年提高了25%,排在榜單的第45位。然而并非所有中國企業都迎來了增長,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所獲專利數量下跌了16%。
在中國企業所獲得的這些專利之中,大多數專利都幾種在高科技行業,例如數字數據處理與傳輸、半導體與無線通信等。成長速度的行業包括3D處理、機器學習以及無人機等,目前有許多中國企業都在這些領域進行投資。
波士頓律所Wolf Greenfield的律師珍妮·陳(Jenny Chen)表示,一些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中國人畢業后成立了生物科技初創企業,這些企業都在對治療癌癥的抗體進行研究,這些企業也在申請美國的專利。
陳透露:“這些企業瞄準的全球市場,在美國獲得專利是他們開展業務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他們沒有美國專利的保護,他們就無法吸引來自全球市場的投資。”
來源:環球網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