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Nature期刊調查了5700名博士,獲得了一些數據。結合之前的發現,人們對博士的生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
科學博士生喜歡他們所做的事情,但也有許多人因此而受苦。
這項調查是兩年一度的系列研究中的最新一次,旨在探索博士生生活和職業抱負的各個方面。受訪者表示對博士課程總體滿意度較高,但也顯示了令人擔憂和不確定性的情況:超過四分之一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問題,其中45%(或所有受訪者的12%)表示他們曾為博士研究引起的焦慮或抑郁尋求過幫助。許多人說,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壓力大,擔心自己的未來,并想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會得到回報。
比利時根特大學的工業關系專家卡蒂亞·萊維奇(Katia Levecque)說,有12%的受訪者尋求幫助,因為他們的博士學位引起的焦慮或抑郁癥突顯了研究生生活的壓力。她指出:“你應該承擔責任,但是你不能控制很多問題。” 而且由于這12%的人只包括尋求幫助的人,所以幾乎可以肯定地低估了所有調查對象中的焦慮和抑郁情緒。
調查還發現,在尋求幫助的人中,只有35%的人表示他們在自己的機構找到了有用的資源。近2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試圖在本國機構尋求幫助,但沒有得到支持。Levecque表示,尋求幫助的文化和金融障礙太多了。很大比例的受訪者對他們接受的指導感到不滿。超過23%的人表示如果可能的話,會交換顧問,近五分之一的受訪者(18%)表示,他們沒有與顧問進行有用的職業談話。
美國一名化學學生在評論中寫道:“我的顧問看不起非學術性的工作,認為他們只適合那些動力不強的人。” 大約有30%的人不同意他們的主管對非學術職業提供有用的建議的聲明,這與自然 2015年對研究生的調查大致相同。
2015年調查的結果,其中78%的受訪者表示,盡管缺乏就業機會,他們很可能在學術界從事職業生涯。博士研究似乎并沒有促使大批學生重新考慮他們對研究的承諾。近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從事研究事業的可能性自從他們發起博士項目以來一直在增長或保持不變,從2015年的67%上升至今。隨著學術就業市場越來越艱難,許多人需要指導。但只有1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自己的機構中找到了有用的職業資源,比2015年的調查中的18%有所下降。當被問及他們目前的職業決定是如何到達的時候,幾乎三分之二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他們對這個話題的研究。只有34%的顧問從他們的顧問處得到了建議。
2
博士們常常覺得自己是冒牌的!
每一個早期的職業科學家都遇到了一個絆腳石:考試成績不好,撥款申請得分不高,或者第一次被拒絕。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這種正常的科學的東西會扭曲成更深更陰險的東西 - 一種潛移默化的職業缺陷感,促使他們質疑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地位,無論他們的學習領域或者他們的水平如何。
這種類型的自我懷疑有一個術語,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兩位美國心理學家在他們的臨床實踐中看到了這一點:“冒名頂替者現象”。比利時根特大學的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安塞爾(Frederik Anseel)表示,現在通常被稱為“冒名頂替者”(impostor syndrome),這種狀況可以表現在從上班族到藝術家到運動員的各種職業中。他說,科學家們特別容易受到攻擊,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一個以英雄為導向的領域里工作,把那些成績最好的人當作體育明星來對待,而其他人則默默地懷疑他們是二流還是惡漢。他說:“年輕人認為沒有人會有這種感覺”。
來源:Nature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