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絡先驅兼著名的技術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在6年前預測,軟件將會吞噬世界。
看來他是對的。太對了。軟件正在吞噬這個世界,也正在吞噬它自己。
軟件的這種吞噬作用是無法簡單解釋的。軟件是世界數字經濟的驅動力。編程是豐富的計算實體的沃土。軟件應用和平臺是蘋果、谷歌、臉譜網、亞馬遜以及其他許多技術巨頭龐大財富的來源。然而即便軟件的重要性日益增強,編程還是變得越來越不可見,越來越趨于無形、難以理解,而最矛盾的一點或許在于,用貨幣語言來說,編程越來越沒有價值。
這種巨大的轉變是怎么發生的?軟件最初是與計算機本身共同演化的。20世紀60年代的首選商用計算機——IBMSystem/360是捆綁編程的,如果用戶需要更多(或計算機中未自帶的)程序,需要詢問IBM。1980年,IBM選擇將個人電腦的編程外包給其他供應商(最著名的是微軟),掀起了一場將程序作為獨特產品出售的激烈競賽。
━━ ━━ ━━
在過去的20年間,人工編程已經消失。用戶下載各種新版本、補丁和改進功能,就像打開設備一樣容易。他們很少花錢下載這些內容。如今軟件戰爭在平臺間打響,這些平臺定義了某種體驗,例如購物(亞馬遜)、搜索(谷歌)或聯絡(領英)。現在,企業通過優秀的軟件實現了競爭優勢,但在新的游戲中,軟件霸權既非目標亦非結果。
比方說,現如今“車輪上的軟件”定義了未來的汽車,也是谷歌、蘋果這兩個編程王者力爭在下一代汽車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無怪乎豐田、福特和戴姆勒都想擁有屬于自己的專門軟件技術,它們不是為了向司機出售程序,而是為了增強它們的新型產品。沒有炫酷的軟件,這些老牌汽車制造商可能根本無法生存(看看特斯拉和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吧)。
讓我們以同樣的視角看看優步。對這家公司最好的詮釋不是飛速發展的汽車服務平臺,而是個人出行軟件管理系統。
結果是,再也沒有人能靠制造軟件發家致富了。比爾?蓋茨曾依靠出售包著塑封膜的軟件程序建立財富帝國,但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要想靠軟件致富,唯有一條途徑:用軟件做人們愿意付錢的其他事。
網飛、臉譜網和谷歌沒有靠賣軟件獲得一分錢,而是靠不間斷、無縫地改進代碼來實現盈利。類似的例子太多了。
新的軟件邏輯對軟件制造者、出售者和使用者有不同的影響。對于軟件制造者來說,編程不會再催生大亨和名人了。最后一個靠寫軟件出名的人是萊納斯?托瓦爾茨(Linus Torvalds),而今年已是他取得開創性成就后的第25年。現在的頂級程序員即便不是全部,起碼也有一大部分對公眾來說是不知名的;他們最多只是受一些地下組織崇拜而已。
━━ ━━ ━━
另一個矛盾之處在于,軟件對創造數字體驗來說變得更加必不可少,軟件的無形性是“免費”門徒們的一場勝利。嬉皮士、不善交際的人和輟學人員不大可能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通過昂貴的應用軟件創造巨富。其中以著名的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為代表的一些人促成了一種逆向思潮,將軟件設想成一種公共物品,無償對所有人開放。
免費軟件處于激增的營利數字化服務的核心位置,是全球資本主義最新、最大的一個謎題,也是程序詩人們的清醒劑。程序員至關重要,薪金優厚,卻變得越來越容易被取代,越來越籍籍無名。
對此,我們不該同情程序員,而應謹記:希望自未知中來。
作者:G. Pascal Zachary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