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增刊對2017年自然指數排行榜進行了更新。與之前更新不同的是,此次的自然指數引入了來自開放數據平臺The Lens的數據,調查了科研論文在第三方所持有的專利中的引用情況,為理解學術研究對創新的影響這一問題帶來了新思路。
自然指數是自然出版集團每年都會發布的一個指數,全面衡量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及產業機構的高水平論文產出,評估各機構在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及物理科學4大核心學科領域的排名。自然指數對評價科研機構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The Lens是一個開放的綜合專利檢索和分析平臺,其數據庫里有超過1億個專利文獻與100多萬篇學術論文相互關聯的信息。
“這次更新的數據主要反映了已發表的學術文章在專利申請中的引用情況。如果分數較高,則意味著該科研機構或高校的研究有更高比例被專利文件引用,換句話說,這些研究成果更有可能啟發了創新。”高域智能研究院專利運營專家王琦琳8月16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從長遠看,這也是預判專利價值一個很好的維度。”
美國占據前十中的九席
“申請專利是科研轉化中的重要一步。這次的自然指數通過從專利申請當中提取參考文獻,再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比對,以觀察學術研究成果和科研轉化之間的相關性。”北京高精尖開發研究院院長汪斌8月16日告訴記者。
著眼于第三方而非學術機構所持有的、受到學術成果啟發并引用了學術成果的專利,增刊揭示了學術研究對產品和服務開發的影響。
根據Lens開發的指標進行的排名顯示,美國圣迭戈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美國紐約的洛克菲勒大學位居前兩位。緊隨其后的是麻省理工學院、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所,位列第六,是前十名中唯一的非美國學術機構,排在其后的還是三家重量級美國科研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斯坦福大學。西奈山伊坎醫學院位居第十。按照Lens的指標,排名前50的學術機構中,有38所來自美國。
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溫班克斯說:“我們這個分析來得恰逢其時,當前政府和科研資助機構越來越關注科學知識轉向產業和經濟應用的情況,因為對他們而言,如何證明公共資金資助的科研被有效用于增進社會福祉是極為重要的。”
Lens創始人理查德·杰弗森說:“通過將已發表的研究與專利聯系起來這一有益于全球社會的開放式舉措,我們就能夠描繪出純理論的科研如何對創新系統產生影響,并發揮其作用。這是繪制出‘創新地圖’的第一步——讓借助科學和技術來解決問題的復雜過程變得更透明。這將有助于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和政策制定者,在選擇合作伙伴,以及尋找途徑以新的產品、服務和業務服務社會時,做出更好的、有所依據的決策。”
期待中國出現更多啟發創新的研究
隨著中國基礎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在自然指數上的排名逐漸升高。最新的自然指數表明,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這一年時間內,中國科研人員共在68份被NI收錄的頂級期刊上發表了9462篇文章,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
Lens指標則顯示,位居中國第一的機構是香港科技大學(第118位),排在其后的還有13家中國機構,均進入世界前200名。其中,蘇州大學排在中國內地首位。盡管從傳統的三個自然指數來看,蘇州大學的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少于北大、復旦等高校,但是在科研轉化方面有更強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材料化學領域。
“增加科研論文在專利中的引用需要許多年的積累,中國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近十年來才出現大幅增長,因此還沒有對第三方專利中的引用量產生很大的影響。”戴維·斯溫班克斯分析道。
王琦琳認為,中國科研機構在該指標上的排名不靠前很正常。“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研究基礎理論的方向多一些,在國外的理論基礎上做一些驗證的研究較多,這樣的研究發論文會相對容易,但很少能產生專利,因為離應用還比較遠。”他說。
其次,他認為,從專利層面看,中國的專利申請兩極化:應用化專利沒必要引證論文;基于基礎研究的保授權專利為了避免被審查員檢索到,也不會引證論文。
不過,中國學術機構的專利產出表現十分優秀,對涵蓋各專利局的所有專利族的標準化計算顯示,有18家中國機構居于全球20強,其中東南大學位居第一。但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族的標準化計算則顯示,僅有兩家中國機構,即清華大學(第33位)和香港科技大學(第49位)位列全球50強,這也印證了中國機構往往在本地申請專利,而非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申請國際專利這個事實。(記者 操秀英)
來源:科技日報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