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仿游戲》是一部有關阿蘭?圖靈幫助破譯納粹海軍密碼的傳記電影,獲得了多個獎項提名,甚至獲得了201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盡管如此,該影片對“模仿游戲”本身(圖靈提出的機器思考測試,側重于計算機能否令人信服地模仿人類)的描繪卻獲不了任何獎項。影片實際上沒有表現圖靈測試(我們現在對它的稱呼)。(鑒于該影片有很多歷史錯誤,也許這是一件好事。)
1950年,圖靈在季刊《心智》(Mind)上發表了《計算機器與智能》一文,他在該學術文章中描述了現在非常著名的圖靈測試。但事實上,圖靈對該話題最近的有記錄的陳述是在1952年的一檔廣播節目中播出的,而且這檔節目差點沒能成功進行。雖然他對英國民眾所說的話我們所知不多,但也透露了一點他對這個話題的看法。
故事是這樣的:1950年,英國廣播電臺(BBC)一位名叫阿奇博爾德?克洛(Archibald Clow)的制片人在尋找新的天才,便與圖靈在曼徹斯特見了面。但圖靈并沒有給克洛留下深刻的印象。克洛在給BBC一位高層克里斯托弗?霍姆(Christopher Holme)的信中寫道:“毫無疑問,他的思想很活躍,但我懷疑他是否適合做嘉賓。”克洛匯報說,圖靈的言語中好像“有一些遲疑”,所以不推薦他。
此外,克洛還抱怨,圖靈“好像不太熱衷談論他在《心智》上發表的論文內容……他更傾向于機械事實方面,我猜大家對《心智》上的論文反饋不是很好,這讓他變得過于謹慎。”
幸運的是,霍姆知道克洛并非評判廣播節目嘉賓的最佳裁判。前一年,克洛還因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濃重的約克郡口音而反對他上節目。而事實卻是,霍伊爾成為了BBC最成功的嘉賓之一——實際上,正是在一檔關于宇宙起源的BBC談話節目中,霍伊爾創造了“宇宙大爆炸”一詞。
針對克洛對圖靈的保留意見,霍姆也給予了同等的重視,他在給克洛的回信中寫道:“圖靈經過培訓成了一名數理邏輯學家而不是科學家,在節目中我們應該充分給他機會來陳述他的論點,哪怕需要不止一次談話。”雖然相較今日之大眾,霍姆是懷著更有局限性的看法看待圖靈在《心智》上發表文章的目的——“基本上,圖靈只是想說,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真正取得這些成就”——但他卻認為文章中的想法“能夠為更多的聽眾所理解”。
霍姆是正確的,最后,圖靈錄了兩次談話節目,都是在BBC廣播中一檔名為“第三套節目(Third Programme)”的節目中播出,一次是在1951年5月,另一次是1952年1月。
如果是在今天這樣評分意識嚴重的環境下,“第三套節目”是無法生存的。該節目誕生于二戰之后,是為了滿足高傲的BBC人所謂的“對嚴肅文學和戲劇、好音樂和高智商型討論的實際渴求”,是(他們說是)一個“大膽試驗……無需考慮……大眾訴求”的機會。據該節目首任主管喬治?巴恩斯(George Barnes)說,第三套節目的目標是為英國提供多年戰爭期間極度缺乏的智力啟發。
第三套節目要求很高。節目希望聽眾能夠“通過全神貫注傾聽正在播出的內容而從半路就能理解談話嘉賓的想法”。這正是圖靈的廣播首秀所需要的那種節目。而且,我們應該感謝創造這次機會的BBC高管們,因為圖靈的廣播談話(可惜只以文字記錄的形式保存了下來)提供了一個窺探他思想的理想窗口。
━━━━━
圖靈的首次廣播題為《數字計算機會思考嗎?》,是針對早期計算機先驅的5個系列廣播談話節目之一。其他的嘉賓有數學家道格拉斯?哈特里(Douglas Hartree)和馬克斯?紐曼(Max Newman),以及電子專家莫里斯?威爾克斯(Maurice Wilkes)和弗雷迪?威廉姆斯(Freddie Williams)。
跟圖靈一樣,這些人當時也幾乎都不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他們都在剛剛結束的戰爭期間做著高度機密的工作,機密到只要他們能說出來便會讓聽眾震驚。一般人可能只在報紙文章或寫給倫敦《泰晤士報》的有關“電子大腦”的信中見過這些科學家的名字。然而,毫不夸張地說,圖靈和紐曼(也是破譯納粹通信內容的一位領袖)為擊敗希特勒所作出的貢獻,不亞于丘吉爾麾下任何一位有名的將軍。
所以這些人應該有個向英國公眾訴說的機會。幸運的是,霍姆對圖靈擔任廣播嘉賓有信心是正確的。他的首次談話節目的制片人表示,圖靈講話“非常自然、真摯”。后來,BBC又邀他做了第二次節目,這次是作為嘉賓參與一個名為“能否說自動計算機器可以思考?”的討論會。另外3名嘉賓是:紐曼、哲學家理查德?布雷思韋特(Richard Braithwaite),以及神經外科醫生杰弗里?杰弗遜(Geoffrey Jefferson),圖靈曾在《心智》發表的文章中批判過杰弗遜的觀點。
BBC于1952年1月10日在倫敦錄制了此次討論會。BBC公司為圖靈支付了火車票和住宿開銷,加上20幾尼的費用,按照今天的幣值計算約800美元——與電影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上一檔英國脫口秀的費用相比,要少多了。
討論會首次播放是在1952年1月14日周一晚上9:35的晚間黃金時段。正如第三套節目的目標是“展現偉大的古典節目”,在該談話節目開始之前播放了法國室內音樂,結束時又播放了一首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討論會實際持續了近45分鐘——除4位學者的聲音外還有爆裂聲和噓聲這樣的背景音效。(要收聽第三套節目總是非常不易,甚至BBC都承認,“有很多地方根本收不到節目信號,還有的地方接收效果太差,收聽起來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雖然按今天的標準,圖靈的聽眾隊伍不算龐大,但也算不少——據BBC估計,約10萬人。收聽民眾的群體分布也比預想的廣泛。根據一份第三套節目市場報告,其中大概三分之一來自“工人階級”。有些可能住在歐洲大陸,第三套節目在那里也很受歡迎。實際上,雖然英國30%的民眾可能沒有聽清甚至根本沒有聽圖靈的節目,但即便像瑞士那么遠的地方,也能收聽到。
━━━━━
這些人對圖靈的廣播談話有何反應?20世紀50年代的數學家們跟現在的數學家們一樣容易遭到諷刺。“數學家都是怪人”,在圖靈錄制首次廣播節目前一年,倫敦數學學會(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會長在BBC廣播中如是說道,“數學家孤立地活在智慧中,”他告訴聽眾,“他們通常很害羞,對自己的工作也很沉默,與其他學者一起時,他們容易感到孤獨,會把他們的研究看成不能交流的可愛秘密。”在某些方面,他談論的可能就是圖靈,因為圖靈無疑很害羞。
已故的莎拉?巴林(Sarah Baring)女士是蒙巴頓(Mountbatten)勛爵的教女、女“奴隸”(圖靈這樣稱呼那些在幾乎全是男性的布萊切利園政府密碼學校里協助密碼破譯者的女性)之一,她說:有時候當你像發現保護動物一樣地看到他時,他會邁著奇怪的步子、靠側邊搖搖晃晃地走向食堂,眼睛盯著地面。”然而,在廣播節目中,圖靈聽起來很有自信,能夠以一種可接近的方式直接與聽眾交流。
大眾仍然對布萊切利園的計算機器毫無頭緒。但多虧了國家日報和地方報紙對戰后電子大腦的公開宣揚,大家已經都知曉圖靈、威爾克斯、威廉姆斯等人制造的這些超高速機器。
隨著對計算機智能可能性的爭辯越來越多,圖靈差不多是唯一站在機器這邊的聲音。他的BBC節目給了他一個向“街上的人”(圖靈的原話)宣傳自己觀點的機會,他的臺詞本也顯示他善于溝通——致力于向大眾解釋難以理解的思想,而且他做的非常好。《模仿游戲》塑造的圖靈聽不懂笑話,但圖靈的節目展示出他有很好的幽默感,冷幽默。
━━━━━
正如我在新西蘭基督城坎特伯雷大學的同事杰克?科普蘭(Jack Copeland)所說,圖靈1952年的廣播產生了有關圖靈測試的3個現代神話。第一,根據諸多記錄——包括啟發了《模仿游戲》劇本創作的安德魯?霍奇斯(Andrew Hodges)的圖靈傳記——圖靈的目的是對“思考”提出一個可操作的定義。而在廣播中,他實際上卻表達了相反的意圖,“我不想對‘思考’下一個定義,”并補充道,“我真的不覺得我們需要形成一個一致的定義。”甚至,BBC調查的幾個聽眾還抱怨圖靈及其嘉賓同伴極力躲避,不給下定義。
第二個神話是圖靈預測約在本世紀初會有機器通過他的測試。1952年他在廣播中實際說的是,一臺機器要“不再受任何問題阻攔”(紐曼的原話),“至少需要100年”。
第三個神話是,圖靈的測試有漏洞,因為明顯不用思考的機器也能通過測試——例如,一臺只需從大量已有對話數據庫中進行搜索的電腦,尋找到裁判問題的相應答案就能通過。但是,圖靈和紐曼在節目中清楚地說明了,這樣的蠻力搜索可能需要花費計算機“幾億年的時間”。
節目期間,針對圖靈提出的計算機思考能力測試的要點,布雷思韋特、杰弗遜和紐曼友好地向圖靈提問,問題包括“允許計算機撒謊嗎?”圖靈回答:計算機“可以使用各種花招,這樣就更像人類了”。這甚至是允許機器嘗試假裝外國人,因對當地文化和詞匯掌握有限而規避混亂的問題。近期一檔計算機仿人游戲的獲勝者就是這樣做的,假裝成一名13歲的烏克蘭男孩“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但即便如此,它也沒有通過圖靈測試,雖然許多媒體宣傳的是相反的結果。
討論過程中提出的其他問題還有“裁判可以提問什么樣的問題?”。“任何問題,”圖靈回答,并補充說,“而且問題不必真的是問題,并不是所有問題都像法庭上的問題那樣需要作出明確回答。”
“既然計算機不會出錯,那它是不是很容易被發現?”不會,如圖靈所說,計算機可以耍花招避免被發現。無論如何,他的觀點是“計算機不是絕對不會出錯的”。圖靈清楚地知道,計算機也會犯錯。
“什么樣的計算機軟件能在測試中表現得好?”這次圖靈的想法非常有創新性,他認為一臺以正確方式設置的計算機能夠向它的導師學習,也能從自身經歷中進行學習,就像孩子那樣。他將這些計算機稱為“兒童機器(child-machines)”,并提到了他按照這些原則進行的實驗。
“計算機會變得有感情嗎?”圖靈表示,兒童機器甚至可能會產生類似人類的感情,“很可能會作為真誠教育的一種副產品出現”。如果他的看法是對的,那么計算機就不需要為了看似有感情而偽裝。
“電子大腦不會與人類大腦非常不同嗎?”嘉賓們表示,確實會有很大不同,比如記憶存儲的大小。有一種觀點認為,電子大腦要想被視為可以思考,需要在各個方面與人腦類似,但圖靈對這一想法提出了質疑:“舉一個極端例子,人腦是由腦漿組成的,我們對這就不感興趣。”實際上,他提出的測試是通過電傳打字機向機器提問,過濾掉了與“計算機能否思考這一問題”無關的許多差異。
聽眾信服圖靈的論點嗎?聽眾的反應什么樣的都有,既有“這真是非常寶貴”的評論,也有“我覺得浪費45分鐘聽這些學者這樣叨叨真可悲”。有些聽眾提出的反對意見與圖靈在1950年的《心智》上發表的文章中預料并反駁的觀點完全相同。有人說,思考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特權”,計算機“永遠只能是使用金屬巧妙制造出來的物體”。不過整體而言,BBC調查的聽眾中有54%給該節目打了A或A+。
似乎這些人沒有發現(或反對),這些專家們讀的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評論,這也是當時的常規做法。在開播之前,4位嘉賓都脫離了臺本,而且圖靈的改動是最多的。幸運的是,最后一版——實際使用的版本——現保存在BBC書面檔案中心(BBC Written Archives Centre),該中心保存了大量老臺本和其他歷史文獻,以及只有部分編目的資料。
圖靈對臺本進行的最大一處改動是關于類比學習的討論,就像宇宙學家解釋宇宙擴張時會使用氣球膨脹作類比。用圖靈的話來說,他很想看看一個類比如何能在大腦中“鳴鐘”。今日對現在所說的強人工智能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計算機沒有能力經歷這種靈光一閃的時刻。相反,圖靈卻認為,如果科學家能夠發現一種可以說明類比思考如何在人腦中工作的機械解釋,那么他們就能夠給計算機編程,使之做出相同的事情。
圖靈在1952年的廣播節目中傳達出有關思考的基本信息是,我們不應該給計算機設定比我們給人類設定得還要高的障礙,或有任何區別對待。我們不能通過把人類同胞的大腦放置于顯微鏡之下觀察來判定他們是否能思考——日常的一般互動足矣。那便是圖靈敏銳觀察的結果。如果你想知道機器能否思考,那就試著與它交流吧。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