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女士像是在跳鐵克諾音樂探戈一樣費力地行走在一套狹小的公寓里,且移動動作相互同步。琪芙?施耐德(Ziv Schneider)拿著一臺已停產的PrimeSense Carmine 3D掃描儀平穩地掃過一排排相框、盆盆罐罐和平底鍋。掃描儀的紅外傳感器采集了這套小公寓的各種輪廓和剝落的墻皮。凱特琳?羅賓遜(Caitlin Robinson)手持獵槍式麥克風和一臺電腦尾隨其后。這臺電腦通過一條USB線與施耐德手中的掃描儀相連。她們的研究對象特爾瑪(Telma)正一動不動地坐在客廳沙發床上看《唐頓莊園》。
施耐德和羅賓遜完成掃描后,將獲得一件橢圓形的3D微型復制品,刻畫出特爾瑪坐在她的家里情景——這是曼哈頓東村居民某一時刻生活的縮影,可以放在手掌上。
“既然你沒有5個不同的房間,那么你所擁有的那個房間——其空間里的一切事物——對說明你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就很重要了。”羅賓遜說,“所以我們想捕捉到這些:從墻上反映出的人們的性格。”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自居住,施耐德和羅賓遜希望能記錄紐約市歷史上的這一刻。膠囊肖像(Capsule Portraits)一開始是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互動通信計劃”(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 Program)的一個紀錄片項目。但是,當這一技術自身變成創意流程的一部分時,這個項目也很快發生了變化。
這兩位藝術家和她們經常出錯的設備與軟件之間出現了一種相互作用——以令人驚異而且美妙的方式影響著她們的藝術。
羅賓遜表示她把這項技術看作團隊里的第三名成員。“不是通過我自己的眼睛,而是通過一臺機器的眼睛看世界,這挺有趣的。”她說。
施耐德和羅賓遜最初設想的是把掃描內容變成一個虛擬環境,用谷歌Cardboard或類似的虛擬現實平臺體驗的靜態世界。然而,她們很快意識到通過掃描創造的精細的3D網孔數據量太大,現在流行的大部分移動設備都難以進行處理。所以,她們實驗性地嘗試了3D打印,加入了Skanect 3D軟件的“水密”(watertight)功能。
該功能采用了一種算法,通過公寓的內部結構推斷它的外部形狀,如此一來,掃描內容就成了一個可打印的閉合物體。成果很怪異:她們得到了彎彎曲曲、高低不平、有機形態的封閉外殼和各種色彩奇奇怪怪且出人意料的藝術品。施耐德承認剛開始的時候她也不喜歡它們。但是當她意識到每件打印作品都像一個活生生的生物——真實展示了公寓和它的居住者間的共生關系——的時候,她很快就愛上了它們。
其他愉快的“事故”也繼續激發著她們的靈感,指明她們未來工作的可能方向。施耐德說,她使用的Kinect 1掃描儀面對反光表面時會出現問題,比如,使得軟件對鏡子和鏡子另一面產生奇怪的猜測。打印出來的結果就是一部《愛麗絲夢游仙境》——好似“鏡子那一邊的世界”。
“看到傳感器把掃描內容理解成另一種現實或現實的另一層,這真的很迷人。”施耐德說道。
她表示,現在已停產的硬件和存在問題的軟件并沒有讓她感到沮喪,相反,她最擔心的是軟硬件的制造者會進行更新,“修復”她摯愛的那些小故障。
作者:Kristen Cl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