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TK目錄結構和文件架構 2.處理流程 3.開關選項描述 4.設計及實現 4.如何添加和移除一個模塊
標簽: MTK 目錄 架構 開關
上傳時間: 2013-12-24
上傳用戶:dave520l
本文分析了目前8 位微控制器的更新和設計趨勢, 主要討論其RISC 體系架構的產品設計, 并重點從體系架構的角度 出發, 就高性能、低功耗兩方面對在設計中采用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探討研究。
標簽: FPGA
上傳時間: 2015-05-05
上傳用戶:yezi123
大規模分布式系統架構與設計實戰-光盤的全部資料,包括很多源代碼。
標簽: 大規模分布式系統架構與設計實戰-光盤
上傳時間: 2015-11-05
上傳用戶:Doubles
該文檔為FPGA架構的設計講解文檔,是一份很不錯的參考資料,具有較高參考價值,感興趣的可以下載看看………………
標簽: fpga
上傳時間: 2022-01-25
上傳用戶:默默
該文檔為基于ARM指令架構的微控制器系統設計與功能驗證講解文檔,是一份很不錯的參考資料,具有較高參考價值,感興趣的可以下載看看………………
標簽: arm 指令 微控制器
上傳時間: 2022-02-28
LWIP協議棧架構與設計解析
標簽: lwip協議棧
上傳時間: 2022-07-11
上傳用戶:
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愈來愈受到重視,太陽能以其清潔環保、蘊藏豐富等優點逐步得到了開發利用。光伏逆變電源作為太陽能利用中主要的能量變換裝置,是目前研究和發展的重要環節。 本課題研究的是可并網三相光伏逆變電源,以追求體積小、效率高、精度大、方便實用為目的,采用了DC—HFAC—DC—LFAC三級功率傳輸架構,設計中使用了SPWM技術、SVPWM技術、內高頻環技術、DSP數字控制技術和數字鎖相環技術等前沿實用技術。 直流DC—DC變換器采用內高頻環技術,既實現了電氣隔離又大大的減小了裝置體積。這一部分本文不做涉及,本文所涉及的內容為本系統的DC—AC逆變電源部分,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如下: 首先,分析了幾種DC—AC逆變器的主電路拓撲結構,根據其優缺點與實際應用需要,選擇三相四橋臂結構作為本文主電路結構,滿足了電網負載的不平衡性。在選擇了三相四橋臂結構的基礎上,選取兩種最新的SVM控制方法:基于三態滯環的瞬時空間電流相量控制法與二維空間矢量控制法,對兩種方法作出詳細分析比較,根據實用性原則,選取二維空間矢量控制法作為本文的控制方法。 其次,選取了主控芯片TI公司的TMS320F2812,電路中的功能盡量數字化實現,既控制了電路體積,又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設計了本系統的控制電路、驅動電路、緩沖電路、保護電路、濾波器電路等系統電路,本系統所有硬件電路均設計完畢。為了驗證設計的正確性,大部分電路都用ORCAD—Pspice仿真軟件進行仿真驗證,小部分電路搭建實際電路,設計電路都能達到系統設計要求。 隨后,簡單介紹了DSP編程環境CCS。詳細分析了SVPWM的工作原理,并給出二維空間矢量法在DSP中的實現方法。介紹幾種MPPT方法,并選取本課題所選用的方法。 最后,給出系統仿真,分析了重點模塊,得到了仿真結果。 關鍵詞:光伏并網電源、空間矢量脈寬調制、內高頻環、三相四橋臂
標簽: 并網 三相 光伏
上傳時間: 2013-05-19
上傳用戶:520
隨著世界能源危機的到來,太陽能光伏發電在能源結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部件并網逆變器的性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為了迎合市場上對高品質、高性能、智能化并網逆變器的需求,我們將ARM+DSP架構作為并網逆變器的控制系統。本系統集成了ARM和DSP的各自的強大功能,使并網逆變器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本論文是基于山東大學魯能實習基地“光伏并網逆變器項目”,目前已經試制出樣機。本人主要負責并網逆變器控制系統的軟硬件設計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內容有: @@ 1.本并網逆變器采用了內高頻環逆變技術。文中詳細分析了這種逆變器的優缺點,進行了充分的系統分析和論證。 @@ 2.采用MATLAB/Simulink軟件對并網逆變器的控制算法進行仿真,包括前級DC-DC變換的控制算法以及后級DC-AC逆變的控制算法。通過仿真驗證了所設計算法的可行性,對DSP程序開發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意義。 @@ 3.本文將ARM+DSP架構作為逆變器的控制系統,并設計了相應的硬件控制系統。DSP控制板硬件系統包括AD數據采集、硬件電流保護、電源、eCAN總線,SPI總線等硬件電路。ARM板硬件系統包括SPI總線、RS232總線、RS480總線、以太網總線、LCD顯示、實時時鐘、鍵盤等硬件電路。 @@ 4.本文設計和實現了兩種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算法:功率擾動觀察法或增量電導法;孤島檢測方法采用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檢測方式,被動式所采用的方法是將過/欠電壓和電壓相位突變檢測相結合的方式,主動式采用正反饋頻率偏移法;為了實現并網逆變器的輸出電流與電網電壓同頻同相,使用了軟件鎖相環控制技術。本文分別給出了以上各種算法的控制程序流程圖。 @@ 5.本文也給出了AD數據采集、eCAN總線、RS232、RS485、以太網、PWM輸出等程序流程圖,以及DSP和ARM之間的SPI總線通信程序流程圖。并且分別給出了ARM管理機控制系統主程序流程圖和DSP控制機控制系統主程序流程圖。 @@ 6.最后對并網逆變器樣機進行實驗結果分析。結果顯示:該樣機基本上實現了本文提出的設計方案所應完成的各項功能,樣機的性能比較理想。 @@關鍵詞:太陽能光伏;并網逆變器;SPWM; DSP; ARM
標簽: ARMDSP 架構 太陽能光伏
上傳時間: 2013-07-02
上傳用戶:windwolf2000
線束導通檢測與管線氣密檢測系統是一種保證線束質量和可靠性以及管線密閉性的最基本測試儀器,它可以剔除大量線束連接中出現的短路、斷路、誤配線和接觸不良等故障,也可以用于檢測管線的氣密性是否符合實際生產要求,從而提高相關工業產品的質量及穩定性。 本文詳細介紹了線束導通檢測與管線氣密檢測系統的硬件制作及軟件設計。論文首先闡述了課題背景和線束導通檢測與管線氣密檢測裝置發展的國內外現狀,同時對線束測試的基本原理和幾種常見的失效模式進行了分析。隨后詳細介紹本系統的總體設計方案和設計思路以及系統的結構組成。文章主體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線束檢測系統的設計,第二部分為管線氣密檢測系統的設計,第三部分為檢測信息編輯PC機軟件的設計。三大部分涵蓋軟、硬件的設計研究,但在設計及功能上相對獨立,故分開進行介紹。 作為第一部分線束檢測系統設計的開頭篇,第二章詳細介紹了系統的導通檢測、數據讀寫、人機交互等各個模塊的硬件設計。第三章以第二章所介紹的硬件結構為基礎,從線束檢測算法、數據通信、數據存取等方面逐層進行探討,從而完成對線束檢測系統軟件部分的介紹。按照第一部分的模式,第二部分所包含的四、五兩章對本系統中的管線氣密檢測部分分別從硬件和軟件的角度進行詳細介紹和深度剖析。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基于MFC的PC機信息編輯軟件的開發,分別從開發工具、軟件架構、算法等方面進行詳盡的闡述。 本論文介紹的汽車線束檢測系統可以支持最多1024個線束點,8路氣密管線的檢測,并且能管理并存儲線束測試的大量數據,方便操作人員查看線束測試情況,同時線束檢測部分具有自學習功能,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標簽: 線束 導通 檢測
上傳時間: 2013-04-24
上傳用戶:lmq0059
國內外目前的線束檢測系統也有了一些應用,但要么功能單一,過于簡單,要么價格昂貴,無法廣泛應用。因此開發高性能的汽車線束檢測系統對我國汽車行業有著重大的意義,可以提高汽車安全性的同時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本文對基于LabVIEW的汽車線束檢測系統的設計進行了研究。主要內容如下: ⑴闡述了當前國內外線束檢測系統的現狀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LabVIEW的汽車線束檢測系統整體架構。該方案采用計算機作為上位機系統,使用LabVIEW進行上位機軟件設計,利用數據庫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使用虛擬儀器技術進行數據采集,使用功能強大的AVR ATMega64單片機作為下位機硬件核心,利用PCI總線實現上下位機的通信。 ⑵對研究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首先介紹了系統設計中涉及到的理論基礎,包括虛擬儀器,數據采集等;介紹了系統總體架構,對主要組成進行了闡述,同時分析了硬件和軟件總體設計。 ⑶介紹了系統的硬件電路設計,主要介紹了數據采集卡上的總線通信電路、存儲電路、單片機及其外圍電路、緩沖驅動電路、數模轉換及比較電路和導通檢測卡上的檢測電路、附加電路。 ⑷介紹了系統的上位機軟件設計。首先進行了軟件的需求分析,然后對系統主界面、選擇線束、編輯模塊庫、編輯測試臺、編輯線束、功能設置等軟件主要界面進行介紹,主要介紹了各界面的功能,對某些重點功能的實現也進行了詳細講解;對于測試等功能進行了說明,給出了程序設計的具體流程;同時也介紹了LabVIEW軟件程序生成可執行文件和安裝文件的具體步驟。 ⑸本線束檢測系統功能強大,最多能夠支持到8192個線束點,能夠完成線束的斷路、短路、誤配、二極管檢測和氣密測試;附加的模塊庫導入導出,自學習導入和Excel導入等功能,減小了用戶的工作量;采用數據庫技術對數據進行存儲,也方便了用戶的查找和對數據的移植。
標簽: LabVIEW 汽車線束 檢測系統
上傳用戶:天大地大
蟲蟲下載站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102340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