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插入排序 排序過程:整個排序過程為n-1趟插入,即先將序列中第1個記錄看成是一個有序子序列,然后從第2個記錄開始,逐個進行插入,直至整個序列有序
上傳時間: 2014-01-05
上傳用戶:wkchong
I2C程序函數是采用軟件延時的方法產生SCL脈沖,對高晶振頻率要作一定的修改 C%NG\#A1e0(本例是3us機器周期,如果系統對時間要求不是很重要的話,最好在每個單元讀寫結束時加個延時, $`Z(Un+b0Tm0測試有子地址器件函數,未測試無地址的器件,適合器件地址和子地址小于256的器件, 大于256的單元的器件可以自己改寫)。 td`U4A!~,L C0
上傳時間: 2017-01-01
上傳用戶:wmwai1314
// 入口參數: // l: l = 0, 傅立葉變換 l = 1, 逆傅立葉變換 // il: il = 0,不計算傅立葉變換或逆變換模和幅角;il = 1,計算模和幅角 // n: 輸入的點數,為偶數,一般為32,64,128,...,1024等 // k: 滿足n=2^k(k>0),實質上k是n個采樣數據可以分解為偶次冪和奇次冪的次數 // pr[]: l=0時,存放N點采樣數據的實部 // l=1時, 存放傅立葉變換的N個實部 // pi[]: l=0時,存放N點采樣數據的虛部 // l=1時, 存放傅立葉變換的N個虛部 // // 出口參數: // fr[]: l=0, 返回傅立葉變換的實部 // l=1, 返回逆傅立葉變換的實部 // fi[]: l=0, 返回傅立葉變換的虛部 // l=1, 返回逆傅立葉變換的虛部 // pr[]: il = 1,i = 0 時,返回傅立葉變換的模 // il = 1,i = 1 時,返回逆傅立葉變換的模 // pi[]: il = 1,i = 0 時,返回傅立葉變換的輻角 // il = 1,i = 1 時,返回逆傅立葉變換的輻角
上傳時間: 2017-01-03
上傳用戶:ynsnjs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char ch while(true) { printf("*************************************\n") printf(" 1.Reader Priority\n") printf(" 2.Writer Priority\n") printf(" 3.Exit to Windows\n") printf("*************************************\n") printf("Enter your choice(1,2,3): ") do{ ch=(char)_getch() }while(ch!= 1 &&ch!= 2 &&ch!= 3 ) system("cls") if(ch== 3 ) return 0 else if(ch== 1 ) ReaderPriority("thread.dat") else WriterPriority("thread.dat") printf("\nPress Any Key to Coutinue:") _getch() system("cls") } return 0
上傳時間: 2017-01-06
上傳用戶:gonuiln
樹是由n(n≥0)個結點組成的有限集合T。n=0的樹稱為空樹;對n>0的樹,有:(1)僅有一個特殊的結點稱為根結點,根結點沒有前驅結點;(2)當n>1時,除根結點外其余的結點分為m(m>0)個互不相交的有限集合T1,T2,…,Tm,其中每個集合Ti本身又是一棵結構和樹類似的子樹。
上傳時間: 2014-01-01
上傳用戶:lgnf
最長上升子序列 非常經典的問題。 給定的整數序列,請求出其最長上升子序列的長度。 有多個測試用例。每個測試用例由一個行整數組成,其中第一個是一個整數 n (1 ≤ n ≤ 10000),表示給定序列的長度。然后是 n 個 32-bits 帶符號整數表示序列中的元素。 輸入直至沒有數據或者遇到長度 n 是非正數為止。
上傳時間: 2014-01-04
上傳用戶:稀世之寶039
離散卷積計算 實驗步驟: 主界面下進入實驗五的“離散卷積計算”子實驗, 輸入有限長序列 x(n) 輸入有限長序列 h(n) 鼠標單擊確定按鈕,以數值和圖形兩種方式顯示卷積結果
上傳時間: 2013-12-17
上傳用戶:zhaiye
DFT 計算 實驗步驟: 主界面下進入實驗九的“DFT計算”的子實驗。 輸入取樣點數,即有限長序列 x(n) 的長度。 輸入信號表達式,或直接輸入離散序列。 鼠標單擊確定按鈕,顯示原序列及 DFT 系數的幅度、相位。
上傳時間: 2017-07-24
上傳用戶:kr770906
Fortran - Tóm tắ t nộ i dung mô n họ c Các khái niệ m và yế u tố trong ngô n ngữ lậ p trình FORTRAN. Các câ u lệ nh củ a ngô n ngữ FORTRAN. Cơ bả n về chư ơ ng chư ơ ng dị ch và mô i trư ờ ng lậ p trình DIGITAL Visual Fortran. Viế t và chạ y các chư ơ ng trình cho các bài toán đ ơ n giả n bằ ng ngô n ngữ FORTRAN.
上傳時間: 2013-12-25
上傳用戶:songrui
:消落帶土壤由于在水陸交替的特殊生境和復雜的地球化學共同作用下形成,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和生態功能。各營養鹽 含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較高的變異性,土壤中有機質的分布及遷移和轉化均受到復雜的影響。針對官廳水庫流域上游媯水 河段消落帶,選擇典型消落帶落水區,對該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研究區消落帶土壤有機 質含量較為貧瘠,變化范圍在1.64—26∥蠅之間,平均值僅為13.169/kg,變異系數達50.59%。說明消落帶由于季節性干濕交 替的特殊水文條件的影響,土壤養分的分布具有較高的空間異質性。淹水頻繁區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15.74∥婦,高于長期出 露區的10.12∥k,且變異系數為41.38%,小于長期出露區的54.98%。說明淹水頻繁區對土壤養分的持留能力更強,且周期性 的淹水條件使得研究區近岸具有相似的生境類型,不同采樣點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差異相對較小。2)不同植物群落下.蘆葦和 香蒲群落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平均值為17.089/kg;含量最低的是以小葉楊和白羊草為主的中旱生植物帶,平均值為9.12,∥ kg;其次是酸模葉蓼、大刺兒菜為優勢物種的濕生植物帶,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15.499/kg。3)不同土壤層次有機質含量差 異較大,總體變化趨勢均由表層向下逐漸減少,各層之間體現出顯著差異性(P<0.05)。研究區土壤C/N變化范圍在1.64— 18.95,平均值為8.95。說明研究區土壤碳氮比相對較低,有機質的腐殖化程度較高,且長期出露區土壤有機質更容易發生分 解,C的累積速度遠小于N。土壤C/N垂直分布大致呈先增大后減小趨勢,在30cm處達到最大值,而后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逐 漸減小。4)消落帶土壤有機質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土壤有機質與全磷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62(P<0.01):與土壤 全氮和C/N呈顯著正相關(R=0.57,O.60;P<0.05)。這說明研究區土壤全磷、全氮、C/N和有機質明顯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和 有機質存在相互影響。其次,土壤有機質和濕度在呈顯著負相關(R=一O.51;P<0.05),表明研究區土壤濕度對有機質含量具有 顯著的影響。氣候因子中,溫度對研究區土壤有機質的分布具有顯著的影響,相關系數為一0.51(P<0.05)。植被因子中.植被 覆蓋度和土壤有機質含量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64,表明植被因子也是影響土壤有機質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傳時間: 2018-08-13
上傳用戶:閩外莯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