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款逆變器主要由MOS 場效應管,普通電源變壓器構成。其輸出功率取決于MOS 場效應管和電源變壓器的功率,免除了煩瑣的變壓器繞制,適合電子愛好者業余制作中采用。
上傳時間: 2013-10-13
上傳用戶:黑漆漆
這里本站向大家介紹的逆變器(見圖1)主要由MOS場效應管,普通電源變壓器構成。它的輸出功率取決于MOS場效應管和電源變壓器的功率,免除了煩瑣的變壓器繞制,適合電子愛好者業余制作中采用。下面介紹該變壓器的工作原理及制作過程。
上傳時間: 2013-11-08
上傳用戶:農藥鋒6
本文針對6KV中壓電網三相平衡負載的無功功率補償,結合二極管箝位多電平逆變器和H橋級聯多電平逆變器的特點,提出了一種能夠直接并入電網的新型主從式的逆變器結構:主逆變器采用二極管箝位三電平逆變器,從逆變器采用三個H橋(即全橋)逆變器。主逆變器和H橋逆變器采用級聯的形式連接,最后構成一個五電平的混聯逆變器。從逆變器負責產生一個方波電壓,構成輸礎正弦電壓的基本成分:主逆變器產生輸出電壓的補償部分以及負責消除低次諧波。對于主逆變器直流側電容電壓的平衡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采用硬件電路平衡的方法,從而降低了PWM調制時控制方法的復雜性。因為集成門極換相晶閘管(IGCT)這種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具有開關頻率高、無緩沖電路、耐壓高等優點,主電路選用IGCT作為開關器件。本文詳細分析了用于STATCOM的主從型逆變器電路結構,同時給出了電路參數的確定方法,并對STATCOM逆變器輸出電壓的諧波進行了理論分析。根據本文提出的主從型逆交器結構特點,建立了基于瞬時無功理論的STATCOM系統動態控制模型,并給出了一種解藕反饋控制方法。最后通過仿真結果證明了所提出的這種主從型逆變器STA’rC0^I結構在消除諧波方面的優越性。
上傳時間: 2013-10-31
上傳用戶:frank1234
由于Boost變換器的電感位于電路的輸入端,通過控制電感電流就可方便地對輸入電流實施控制,因此在開關電源中,常被用作功率因數校正(H1C)的前級[1。4】。Boost變換器在低電壓、便攜式的電子產品領域也應用廣泛【5。6J。此外,由于其功率開關管一端與電源共地,其驅動電路設計更容易,因此眾多的研究人員一直在不懈地探索Boost變換器拓撲結構的改善措施[7-10]和提高其性能的控制方法[11-12
上傳時間: 2013-11-08
上傳用戶:hustfanenze
工業上普遍需要測量各類非電物理量,例如溫度、壓力、速度、角度等,都需要轉換成模擬量電信號才能傳輸到幾百米外的控制室或顯示設備上。這種將物理量轉換成電信號的設備稱為變送器。工業上最廣泛采用的是用4~20mA電流來傳輸模擬量。 采用電流信號的原因是不容易受干擾。并且電流源內阻無窮大,導線電阻串聯在回路中不影響精度,在普通雙絞線上可以傳輸數百米。上限取20mA是因為防爆的要求:20mA的電流通斷引起的火花能量不足以引燃瓦斯。下限沒有取0mA的原因是為了能檢測斷線:正常工作時不會低于4mA,當傳輸線因故障斷路,環路電流降為0。常取2mA作為斷線報警值。
上傳時間: 2013-11-08
上傳用戶:diets
并網型逆變器是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的關鍵部件,以Matlab/Simulink 為仿真平臺,建立光伏模塊和最大功率跟蹤控制器的數學模型和仿真模塊,分析光伏模塊的電氣特性,實現最大功率點的動態跟蹤,提出集成式光伏模塊和最大功率跟蹤控制的并網逆變器系統模型和電流滯環跟蹤控制的數學模型和控制策略,仿真結果驗證光伏模塊數學模型和最大功率跟蹤算法的有效性,對光伏并網逆變器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的動態響應進行了仿真,表明電流滯環跟蹤控制應用于光伏并網逆變器能改善注入電網電流的品質,使電網功率因數為1。
上傳時間: 2014-12-24
上傳用戶:Aidane
大家知道,氣體放電燈(日光燈﹑高壓鈉燈﹑高壓汞燈,金屬鹵化物燈等)傳統上采用電感式鎮流器(Ballast)和燈管串接起來,接入電網電壓,另外單獨采用啟輝器或觸發器,以產生必要的高壓(超前頂峰式鎮流器無需觸發器)使燈點亮。當燈點亮后,利用電感鎮流器自身的阻抗來控制或限制燈管電流,使燈管穩定工作。這種電感鎮流器,一般是采用硅鋼片堆棧起來作鐵心,纏繞漆包線制作成。工作頻率一般是50 Hz/60Hz。這種鎮流器相對體積大﹑笨重,且功耗大、效率低。 為了克服電感鎮流器的缺點,人們設法提高燈的工作頻率。這是因為,工作頻率提高一倍,鎮流器的體積就縮小到原來的0.707。現在流行起來的電子節能燈,其電子鎮流器都是通過AC/DC/AC變換,把市電50 Hz/60 Hz 交流電壓,先變成直流電壓,再通過逆變器變成幾十kHz 的交流電壓,從而用鐵氧體磁芯取代了硅鋼片,實現了電子鎮流器的輕量化,產生了一體化電子節能燈,并使其功耗降低,光效提高。 但是,對于高強度氣體放電(High Intensity Discharge縮寫HID)燈(高壓鈉燈,高壓汞燈,金屬鹵化物燈等),特別是金屬鹵化物燈(金鹵燈)其工作頻率升高(一般升高到800 Hz 以上),燈電弧容易產生聲共振現象。其表現為燈電弧發生扭曲,有時呈月芽形,有時擺動不穩定,使燈光閃爍,嚴重時會引起電弧管損壞發生爆裂。 于是,人們想出了許多辦法,也產生了許多專利技術。這些辦法或者用來防止聲共振的發生,或者用來減弱、抑制聲共振的發生。這些辦法一般都采用了最新的電子技術、集成電路和控制技術,技術難度大,造價高。
上傳時間: 2014-03-24
上傳用戶:jelenecheung
變頻器功能參數很多,一般都有數十甚至上百個參數供用戶選擇。實際應用中,沒必要對每一參數都進行設置和調試,多數只要采用出廠設定值即可。但有些參數由于和實際使用情況有很大關系,且有的還相互關聯,因此要根據實際進行設定和調試。
上傳時間: 2013-11-01
上傳用戶:lty6899826
本書從應用的角度,詳細地介紹了MCS-51單片機的硬件結構、指令系統、各種硬件接口設計、各種常用的數據運算和處理程序及接口驅動程序的設計以及MCS-51單片機應用系統的設計,并對MCS-51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中的抗干擾技術以及各種新器件也作了詳細的介紹。本書突出了選取內容的實用性、典型性。書中的應用實例,大多來自科研工作及教學實踐,且經過檢驗,內容豐富、翔實。 本書可作為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專科生學習MCS-51單片機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從事自動控制、智能儀器儀表、測試、機電一體化以及各類從事MCS-51單片機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第一章 單片微型計等機概述 1.1 單片機的歷史及發展概況 1.2 單片機的發展趨勢 1.3 單片機的應用 1.3.1 單片機的特點 1.3.2 單片機的應用范圍 1.4 8位單片機的主要生產廠家和機型 1.5 MCS-51系列單片機 第二章 MCS-51單片機的硬件結構 2.1 MCS-51單片機的硬件結構 2.2 MCS-51的引腳 2.2.1 電源及時鐘引腳 2.2.2 控制引腳 2.2.3 I/O口引腳 2.3 MCS-51單片機的中央處理器(CPU) 2.3.1 運算部件 2.3.2 控制部件 2.4 MCS-51存儲器的結構 2.4.1 程序存儲器 2.4.2 內部數據存儲器 2.4.3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2.4.4 位地址空間 2.4.5 外部數據存儲器 2.5 I/O端口 2.5.1 I/O口的內部結構 2.5.2 I/O口的讀操作 2.5.3 I/O口的寫操作及負載能力 2.6 復位電路 2.6.1 復位時各寄存器的狀態 2.6.2 復位電路 2.7 時鐘電路 2.7.1 內部時鐘方式 2.7.2 外部時鐘方式 2.7.3 時鐘信號的輸出 第三章 MCS-51的指令系統 3.1 MCS-51指令系統的尋址方式 3.1.1 寄存器尋址 3.1.2 直接尋址 3.1.3 寄存器間接尋址 3.1.4 立即尋址 3.1.5 基址寄存器加變址寄存器間址尋址 3.2 MCS-51指令系統及一般說明 3.2.1 數據傳送類指令 3.2.2 算術操作類指令 3.2.3 邏輯運算指令 3.2.4 控制轉移類指令 3.2.5 位操作類指令 第四章 MCS-51的定時器/計數器 4.1 定時器/計數器的結構 4.1.1 工作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 4.1.2 定時器/計數器控制寄存器TCON 4.2 定時器/計數器的四種工作方式 4.2.1 方式0 4.2.2 方式1 4.2.3 方式2 4.2.4 方式3 4.3 定時器/計數器對輸入信號的要求 4.4 定時器/計數器編程和應用 4.4.1 方式o應用(1ms定時) 4.4.2 方式1應用 4.4.3 方式2計數方式 4.4.4 方式3的應用 4.4.5 定時器溢出同步問題 4.4.6 運行中讀定時器/計數器 4.4.7 門控制位GATE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T1為例) 第五章 MCS-51的串行口 5.1 串行口的結構 5.1.1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 5.1.2 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 5.2 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5.2.1 方式0 5.2.2 方式1 5.2.3 方式2 5.2.4 方式3 5.3 多機通訊 5.4 波特率的制定方法 5.4.1 波特率的定義 5.4.2 定時器T1產生波特率的計算 5.5 串行口的編程和應用 5.5.1 串行口方式1應用編程(雙機通訊) 5.5.2 串行口方式2應用編程 5.5.3 串行口方式3應用編程(雙機通訊) 第六章 MCS-51的中斷系統 6.1 中斷請求源 6.2 中斷控制 6.2.1 中斷屏蔽 6.2.2 中斷優先級優 6.3 中斷的響應過程 6.4 外部中斷的響應時間 6.5 外部中斷的方式選擇 6.5.1 電平觸發方式 6.5.2 邊沿觸發方式 6.6 多外部中斷源系統設計 6.6.1 定時器作為外部中斷源的使用方法 6.6.2 中斷和查詢結合的方法 6.6.3 用優先權編碼器擴展外部中斷源 第七章 MCS-51單片機擴展存儲器的設計 7.1 概述 7.1.1 只讀存儲器 7.1.2 可讀寫存儲器 7.1.3 不揮發性讀寫存儲器 7.1.4 特殊存儲器 7.2 存儲器擴展的基本方法 7.2.1 MCS-51單片機對存儲器的控制 7.2.2 外擴存儲器時應注意的問題 7.3 程序存儲器EPROM的擴展 7.3.1 程序存儲器的操作時序 7.3.2 常用的EPROM芯片 7.3.3 外部地址鎖存器和地址譯碼器 7.3.4 典型EPROM擴展電路 7.4 靜態數據存儲的器擴展 7.4.1 外擴數據存儲器的操作時序 7.4.2 常用的SRAM芯片 7.4.3 64K字節以內SRAM的擴展 7.4.4 超過64K字節SRAM擴展 7.5 不揮發性讀寫存儲器擴展 7.5.1 EPROM擴展 7.5.2 SRAM掉電保護電路 7.6 特殊存儲器擴展 7.6.1 雙口RAMIDT7132的擴展 7.6.2 快擦寫存儲器的擴展 7.6.3 先進先出雙端口RAM的擴展 第八章 MCS-51擴展I/O接口的設計 8.1 擴展概述 8.2 MCS-51單片機與可編程并行I/O芯片8255A的接口 8.2.1 8255A芯片介紹 8.2.2 8031單片機同8255A的接口 8.2.3 接口應用舉例 8.3 MCS-51與可編程RAM/IO芯片8155H的接口 8.3.1 8155H芯片介紹 8.3.2 8031單片機與8155H的接口及應用 8.4 用MCS-51的串行口擴展并行口 8.4.1 擴展并行輸入口 8.4.2 擴展并行輸出口 8.5 用74LSTTL電路擴展并行I/O口 8.5.1 用74LS377擴展一個8位并行輸出口 8.5.2 用74LS373擴展一個8位并行輸入口 8.5.3 MCS-51單片機與總線驅動器的接口 8.6 MCS-51與8253的接口 8.6.1 邏輯結構與操作編址 8.6.2 8253工作方式和控制字定義 8.6.3 8253的工作方式與操作時序 8.6.4 8253的接口和編程實例 第九章 MCS-51與鍵盤、打印機的接口 9.1 LED顯示器接口原理 9.1.1 LED顯示器結構 9.1.2 顯示器工作原理 9.2 鍵盤接口原理 9.2.1 鍵盤工作原理 9.2.2 單片機對非編碼鍵盤的控制方式 9.3 鍵盤/顯示器接口實例 9.3.1 利用8155H芯片實現鍵盤/顯示器接口 9.3.2 利用8031的串行口實現鍵盤/顯示器接口 9.3.3 利用專用鍵盤/顯示器接口芯片8279實現鍵盤/顯示器接口 9.4 MCS-51與液晶顯示器(LCD)的接口 9.4.1 LCD的基本結構及工作原理 9.4.2 點陣式液晶顯示控制器HD61830介紹 9.5 MCS-51與微型打印機的接口 9.5.1 MCS-51與TPμp-40A/16A微型打印機的接口 9.5.2 MCS-51與GP16微型打印機的接口 9.5.3 MCS-51與PP40繪圖打印機的接口 9.6 MCS-51單片機與BCD碼撥盤的接口設計 9.6.1 BCD碼撥盤 9.6.2 BCD碼撥盤與單片機的接口 9.6.3 撥盤輸出程序 9.7 MCS-51單片機與CRT的接口 9.7.1 SCIBCRT接口板的主要特點及技術參數 9.7.2 SCIB接口板的工作原理 9.7.3 SCIB與MCS-51單片機的接口 9.7.4 SCIB的CRT顯示軟件設計方法 第十章 MCS-51與D/A、A/D的接口 10.1 有關DAC及ADC的性能指標和選擇要點 10.1.1 性能指標 10.1.2 選擇ABC和DAC的要點 10.2 MCS-51與DAC的接口 10.2.1 MCS-51與DAC0832的接口 10.2.2 MCS-51同DAC1020及DAC1220的接口 10.2.3 MCS-51同串行輸入的DAC芯片AD7543的接口 10.3 MCS-51與ADC的接口 10.3.1 MCS-51與5G14433(雙積分型)的接口 10.3.2 MCS-51與ICL7135(雙積分型)的接口 10.3.3 MCS-51與ICL7109(雙積分型)的接口 10.3.4 MCS-51與ADC0809(逐次逼近型)的接口 10.3.5 8031AD574(逐次逼近型)的接口 10.4 V/F轉換器接口技術 10.4.1 V/F轉換器實現A/D轉換的方法 10.4.2 常用V/F轉換器LMX31簡介 10.4.3 V/F轉換器與MCS-51單片機接口 10.4.4 LM331應用舉例 第十一章 標準串行接口及應用 11.1 概述 11.2 串行通訊的接口標準 11.2.1 RS-232C接口 11.2.2 RS-422A接口 11.2.3 RS-485接口 11.2.4 各種串行接口性能比較 11.3 雙機串行通訊技術 11.3.1 單片機雙機通訊技術 11.3.2 PC機與8031單片機雙機通訊技術 11.4 多機串行通訊技術 11.4.1 單片機多機通訊技術 11.4.2 IBM-PC機與單片機多機通訊技術 11.5 串行通訊中的波特率設置技術 11.5.1 IBM-PC/XT系統中波特率的產生 11.5.2 MCS-51單片機串行通訊波特率的確定 11.5.3 波特率相對誤差范圍的確定方法 11.5.4 SMOD位對波特率的影響 第十二章 MCS-51的功率接口 12.1 常用功率器件 12.1.1 晶閘管 12.1.2 固態繼電器 12.1.3 功率晶體管 12.1.4 功率場效應晶體管 12.2 開關型功率接口 12.2.1 光電耦合器驅動接口 12.2.2 繼電器型驅動接口 12.2.3 晶閘管及脈沖變壓器驅動接口 第十三章 MCS-51單片機與日歷的接口設計 13.1 概述 13.2 MCS-51單片機與實時日歷時鐘芯片MSM5832的接口設計 13.2.1 MSM5832性能及引腳說明 13.2.2 MSM5832時序分析 13.2.3 8031單片機與MSM5832的接口設計 13.3 MCS-51單片機與實時日歷時鐘芯片MC146818的接口設計 13.3.1 MC146818性能及引腳說明 13.3.2 MC146818芯片地址分配及各單元的編程 13.3.3 MC146818的中斷 13.3.4 8031單片機與MC146818的接口電路設計 13.3.5 8031單片機與MC146818的接口軟件設計 第十四章 MCS-51程序設計及實用子程序 14.1 查表程序設計 14.2 散轉程序設計 14.2.1 使用轉移指令表的散轉程序 14.2.2 使用地地址偏移量表的散轉程序 14.2.3 使用轉向地址表的散轉程序 14.2.4 利用RET指令實現的散轉程序 14.3 循環程序設計 14.3.1 單循環 14.3.2 多重循環 14.4 定點數運算程序設計 14.4.1 定點數的表示方法 14.4.2 定點數加減運算 14.4.3 定點數乘法運算 14.4.4 定點數除法 14.5 浮點數運算程序設計 14.5.1 浮點數的表示 14.5.2 浮點數的加減法運算 14.5.3 浮點數乘除法運算 14.5.4 定點數與浮點數的轉換 14.6 碼制轉換 ……
上傳時間: 2013-11-06
上傳用戶:xuanjie
首次介紹EPSON公司EOC88系列8位單片機的技術書籍。全書對近十種單片機的多功能接口、應用及其開發技術作了系統及詳細地闡述:包括CPU及其指令、工作方式與存儲器擴展,各類定時/計數器,聲音發生器,LCD驅動控制器,串行口及紅外收發控制器,觸摸屏控制器,A/D、D/A轉換器,SVD電路及其操作流程;在應用中介紹了交通管理IC卡讀寫器、電子門鎖及高檔股票機等;最后對EOC88系列單片機的開發工具與開發技術作了詳細地描述。<br>本書可作為大專院校有關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也是從事單片機應用與開發的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參考資料。 第一章EOC88系列單片機CPU結構及其指令系統 1.1單片機概述 1.2EOC88系列單片機CPU結構 1.2.1運算器與寄存器結構 1.2.2CPU工作方式單片機工作方式 1.3單片機的存儲器結構 1.3.1程序存儲器 1.3.2數據存儲器 1.3.3存儲器映象I/O尋址 1.4CPU操作及其時序 1.4.1時序發生器與總線控制 1.4.2單片機的操作時序 1.5總線方式及其擴展 1.5.1總線方式 1.5.2單片機總線擴展 1.5.3系統控制與總線控制 1.6單片機指令系統 1.6.1單片機尋址方式 1.6.2指令格式 1.6.3指令系統 第二章EOC88系列單征機制接口技術 2.1電源 2.2初始化復位 2.3接口電路及其操作 2.3.1系統控制器與總線控制 2.3.2振蕩電路及其操作 2.3.3監測定時器 2.3.4輸入口 2.3.5輸出口 2.3.6I/O口 2.3.7串行口 2.3.8紅外通訊接口 2.3.9時鐘計時器 2.3.10秒表計時器 2.3.11可編程定時/計數器 2.3.12LCD驅動器與控制器 2.3.13聲音發生器 2.3.14模擬比較器 2.3.15模擬比較器 2.3.16A/D轉換器 2.3.17D/A轉換器 2.3.18電源電壓檢測電路 2.3.19中斷系統 第三章應用 3.1電子門鎖 3.1.1電子門鎖 3.1.2EOC88104單片機的控制信號 3.1.3程序流程 3.2手持式"交通卡"讀寫器 3.2.1結構 3.2.2操作流程與編程注意事項 3.3高檔股票信息機 3.3.1性能 3.3.2EOC88系列單片機開發系統組成及開發過程 第四章系統組成概述 4.1系統組成概述 4.2主計算機位置 4.3硬件開發工具概述 4.3.1內電路仿真器 4.3.2外圍電路板 4.3.3內電路仿真器操作軟件在Windows上的安裝 4.4軟件開發工具 4.4.1EOC88系列"結構匯編器"軟件包 4.4.2EOC88XXX開發工具軟件包 4.5開發過程概述 4.6匯編語言源文件的編制 4.6.1EOC88系列單片機 4.6.2偽指令 4.6.3宏指令 4.6.4條件匯編 4.6.5輸出表格控制 4.7各軟件工具在開發過程中的使用 4.7.1結構預處理器 4.7.2交叉匯編器 4.7.3連接器 4.7.4連接命令參數文件的生成 4.7.5二進制/十六進制轉換器 4.7.6符號信息生成器 4.7.7符號表文件生成器 4.7.8程序未使用區填充器 4.7.9功能選擇生成器 4.7.10掩模數據檢查器 4.7.11批處理文件 4.8仿真調試 4.8.1調試功能概述 4.8.2開發系統仿真調試命令 4.8.3開發系統仿真調試操作 4.8.4開發系統運行注意事項
上傳時間: 2013-10-24
上傳用戶:鳳臨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