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基于51單片機的RS485從機系統設計 單片機接口資源配置: 1. 上電復位電路; 2. 晶振電路采用11.0592Mhz晶振; 3. 485接口電路(P3.7用于485芯片的收發控制,收發管腳接單片機的rxd和txd); 4. P2口通過外部跳線接相應的高低電平,配置從機地址為組號; 5. P3.6外接一發光二極管(注意串聯電阻進行限流); 6. P3.2外接一按鍵,斷開高電平,按下低電平; 7. 按鍵檢測采用外部中斷方式,下跳沿觸發; 8. 單片機定時器0以模式1(16位模式)工作,產生50ms的定時中斷,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單片機內部時鐘(24小時制,能計數時、分、秒、50ms值); 9. 單片機串行通信采用模式1非多機通信方式,采用9600波特率以串行中斷方式進行數據的收發通信,主機地址為0xF0,廣播地址為0xFF。 系統功能需求: 1. 系統配置和自檢功能: l 從機上電后進行初始化,通過讀取P2口進行從機地址配置; l 發光二極管以每秒一次的頻率閃爍(亮0.5秒,滅0.5秒); l 檢測到一次按鍵按下操作后,熄滅發光二極管。 2. 數據接收和按鍵計時功能: l 從機接收主機程序(PC機上的串口調試程序)的按鍵允許命令幀并進行校驗; l 校驗正確并且目的地址是廣播地址或者本從機的地址,通過發光二極管長亮指示,并允許按鍵操作; l 按鍵按下后,盡可能準確記錄按鍵的動作時點(定時器的低8位、定時器的高8位、50ms值、秒、分、小時); l 按鍵操作只能響應一次,重復按鍵操作不響應; l 按鍵的動作時點記錄后,發光二極管以每秒一次的頻率閃爍(亮0.5秒,滅0.5秒)。 3. 數據發送功能: l 從機接收主機程序發來的時鐘數據搜索命令幀并進行校驗; l 如果校驗正確并且數據幀的目的地址是本從機的地址,從機將前面記錄的按鍵動作時點數據(定時器的低8位、定時器的高8位、50ms值、秒、分、小時)按附錄中的時鐘數據返回幀的幀格式回傳給主機; l 時鐘數據返回幀回傳結束后,熄滅發光二極管。 4. 校驗和生成和檢測功能: l 發送數據幀時能自動生成數據幀校驗和; l 每幀數據在發送幀尾前,發送一字節的當前幀數據的校驗和; l 接收數據幀時能檢測校驗和并判斷接收數據是否正確。 附錄:幀定義 校驗和的計算:除去幀頭和幀尾后將幀中的其他數據求和并取低8位; 幀長:不計幀頭、幀尾和校驗和字節。 按鍵允許命令幀: 幀頭 幀長 目的地址 源地址 命令字 校驗和 幀尾 AA 04 FF F0 01 F4 66 時鐘數據搜索命令幀: 幀頭 幀長 目的地址 源地址 命令字 保留字 校驗和 幀尾 AA 05 01 F0 03 00 F9 66 時鐘數據返回幀: 幀頭 幀長 目的地址 源地址 命令字 TL0 TH0 50ms 秒 分 時 校驗和 幀尾 AA 0A F0 01 07 01 B6 09 03 00 00 C5 66 幀結構頭文件frame.h(內容如下) //幀格式定義 #define FRAME_HEAD 0xAA //幀頭 #define FRAME_FOOT 0x66 //幀尾 #define FRAME_LEN 0x00 //幀長 #define FRAME_DST_ADR 0x01 //目的地址 #define FRAME_SRC_ADR 0x02 //源地址 #define FRAME_CMD 0x03 //命令字 #define FRAME_DATA 0x04 //幀數據起始 //幀命令定義 #define READY 0x01 //按鍵允許命令 #define TIME_SERCH 0x03 //時鐘數據輪詢命令 #define TIME_BACK 0x07 //時鐘數據返回命令 //地址定義 #define BROAD_ADR 0xFF //廣播地址 #define MASTER_ADR 0xF0 //主機地址
上傳時間: 2020-06-18
上傳用戶:umuo
該函數庫是一個固件函數包,它由程序、數據結構和宏組成,包括了微控制器所有外設的性能特征。該函數庫還包括每一個外設的驅動描述和應用實例。通過使用本固件函數庫,無需深入掌握細節,用戶也可以輕松應用每一個外設。因此,使用本固態函數庫可以大大減少用戶的程序編寫時間,進而降低開發成本。 每個外設驅動都由一組函數組成,這組函數覆蓋了該外設所有功能。每個器件的開發都由一個通用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應用編程界面)驅動,API 對該驅動程序的結構,函數和參數名稱都進行了標準化。 所有的驅動源代碼都符合“Strict ANSI-C”標準(項目于范例文件符合擴充 ANSI-C 標準)。我們已經把驅動源代碼文檔化,他們同時兼容 MISRA-C 2004 標準(根據需要,我們可以提供兼容矩陣)。由于整個固態函數庫按照“Strict ANSI-C”標準編寫,它不受不同開發環境的影響。僅對話啟動文件取決于開發環境。
上傳時間: 2021-12-09
上傳用戶:
模塊化電源系統采用三相五線制交流輸入(可兼容單相三線制交流輸入),可根據用戶需求配置成單 路輸入形式或雙路輸入形式,系統交流輸入防雷的標準配置為 C 級(20kA,8/20μS),可根據應用場景在 C 級防雷之前配置不同規格的 B 級防雷(30kA、40kA、60kA,8/20μS)三相四線制輸入(380Vac),可兼容單相輸入(220Vac)。 交流輸入斷路器為 63A/3P,可調整為 100A/4P。系統終局 450A(50A×9)系統可接入 1~4 組蓄電池(可擴展至 6 組);電池通過斷路器(或熔斷器)、分流器(檢測電池電流)和直流接觸器(下電控制)與整流器的輸出并聯,由直流配電單元為客戶直流負載供電。系統具有電池溫 度補償功能;
標簽: 開關電源
上傳時間: 2022-02-06
上傳用戶:
PCB聯盟網-科普知識--《電子封裝材料與工藝》 學習筆記 54頁本人主要從事 IC 封裝化學材料(電子膠水)工作,為更好的理解 IC 封裝產業的動態和技術,自學了《電子封裝材料 與工藝》,貌似一本不錯的教材,在此總結出一些個人的學習筆記和大家分享。此筆記原發在本人的“電子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去查看一起探討第一章 集成電路芯片的發展與制造 1、原子結構:原子是由高度密集的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以及圍繞它在一定軌道(或能級)上旋 轉的荷負電的電子組成(Neils Bohr 于 1913 年提出)。當原子彼此靠近時,它們之間發生交互作用 的形成所謂的化學鍵,化學鍵可以分成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鍵、氫鍵或金屬鍵; 2、真空管(電子管): a.真空管問世于 1883 年 Edison(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時,1903 年英格蘭的 J.A.Fleming 發現了真 空管類似極管的作用。在愛迪生的真空管里,燈絲為陰極、金屬板為陽極; b.當電子管含有兩個電極(陽極和陰極)時,這種電路被稱為二極管,1906 年美國發明家 Lee DeForest 在陰極和陽極之間加入了一個柵極(一個精細的金屬絲網),此為最早的三極管,另外更 多的電極如以致柵極和簾柵極也可以密封在電子管中,以擴大電子管的功能; c.真空管盡管廣泛應用于工業已有半個多世紀,但是有很多缺點,包括體積大,產生的熱量大、容 易燒壞而需要頻繁地更換,固態器件的進展消除了真空管的缺點,真空管開始從許多電子產品的使 用中退出; 3、半導體理論: a.在 IC 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典型半導體材料有元素半導體硅、鍺、硒,半導體化合物有砷化鎵(GaAs)、 磷砷化鎵(GaAsP)、磷化銦(InP); b.二極管(一個 p-n 結),當結上為正向偏壓時可以導通電流,當反向偏壓時則電流停止; c.結型雙極晶體管: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 p-n 結組合成一個器件,導致了之!
上傳時間: 2022-02-06
上傳用戶:
使用LinkSwitch-3(LNK6404D)的2 W通用輸入(85 VAC-265 VAC)非隔離反激式(5 V,400 mA輸出)電源,用于家庭和樓宇自動化
標簽: LinkSwitch-3 樓宇自動化
上傳時間: 2022-02-09
上傳用戶:
IP2726_AC_FBR 是一款集成多種協議、用于 USB-A 和 TYPE-C 雙端口輸出的快充協議 IC。支持多 種快充協議,包括 USB TypeC DFP,PD2.0/PD3.0/PPS , HVDCP QC4+/QC4/QC3.0/QC2.0(Quick Charge),FCP (Hisilicon? Fast Charge Protocol),SCP(Super Fast Charge),AFC(Samsung? Adaptive Fast Charge), MTK PE+ 2.0/1.1( MediaTek Pump Express Plus 2.0/1.1),Apple 2.4A,BC1.2 以及 2.0A。為適 配器、車充等單向輸出應用提供完整的 TYPE-C 解決 方案。 IP2726_AC_FBR 具備高集成度與豐富功能,在 應用時僅需極少的外圍器件,有效減小整體方案的 尺寸,降低 BOM 成本。
標簽: usb
上傳時間: 2022-02-24
上傳用戶:xsr1983
好用啊時光飛逝,一轉眼,一個學期又進尾聲了,本學期的單片機課程設計終于完成了。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說起課程設計,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設計的預習,認真的研究老師給的題目,選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其次,老師對實驗的講解要一絲不茍的去聽去想,因為只有都明白了,做起設計就會事半功倍,如果沒弄明白,就迷迷糊糊的去選題目做設計,到頭來一點收獲也沒有。最后,要重視程序的模塊化,修改的方便,也要注重程序的調試,掌握其方法。硬件的連接需要自己動手去做,軟件的編程也要不斷的調試,最終一個能完成課程設計的勞動成果出來了,很高興它能按著設計的思想與要求運行起來。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問題,第一、不夠細心比如由于粗心大意接錯了線,由于對課本理論的不熟悉導致編程出現錯誤。第二,是在學習態度上,這次課設是對我的學習態度的一次檢驗。對于這次單片機課程設計,我的第一大心得體會就是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要求具備的首要素質絕對應該是嚴謹。我們這次實習所遇到的多半問題多數都是由于我們不夠嚴謹。第三,在做人上,我認識到,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足夠堅強,有足夠的毅力與決心,有足夠的挑戰困難的勇氣,就沒有什么辦不到的。在這次難得的課程設計過程中我鍛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題目選擇和軟件編程的過程中,加強了我思考問題的完整性和實際生活聯系的可行性。還鍛煉我們個人的查閱技術資料的能力,動手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對單片機的各個管腳的功能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標簽: 燃氣灶控制系統
上傳時間: 2022-02-27
上傳用戶:
5G傳輸網(中移動解析版)5G 已經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目標是實現 2020 年規模商用。大家最關心的是 5G 新空口 和新核心網,新空口要滿足低頻的、高頻的、高通量的各種場景,而為了完全滿足 5G 新空 口的要求,還需要構建一張新的核心網。 在傳輸層面,國外很多運營商都在想能不能沿用 3G、4G 的網絡。3G、4G 主要是以 IP 化 驅動,將以前的 SDH 時代(同步數字體系,適合非爆發性業務,如語音)的網絡升級到 PTN 時代(分組傳送網,適合“語音+數據”傳輸)。在 5G 時代,中國移動是率先提出 5G 需 要新的傳輸技術,引起了重要的反響。 今天我們探討一下三個議題:1、5G 技術新的需要,為什么用一個新的傳輸網絡;2、用什 么樣的技術才能滿足將來 5G 傳輸的發展,也和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新的技術——SPN 技術, 包括整個的協議,技術框架等等;3、面向 100 倍的帶寬,真正的成本還是在光這一塊,如 何降低光產品成本是核心。
上傳時間: 2022-03-01
上傳用戶:
準確量化和預測陸地生態系統碳水通量對于理解陸氣間相互作用,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和控制溫室效應具有重要意義。通量觀測和模型模擬是目前研究碳水通量的兩種主要方法。通量觀測精度較高,但觀測范圍局限、站點分布不均勻,易受環境影響,難以區域擴展;模型模擬可實現不同尺度參量估算,但由于理想化假設、模型參數和驅動數據等限制,導致其模擬結果往往與真實值存在較大偏差。模型-數據融合方法主要是通過參數估計和數據同化兩種技術集成觀測和模型信息,建立兩者相互制約調節的優化關系,以提高模型結果與真實值之間的匹配程度。基于該思路,本研究在地面觀測數據、遙感衛星資料以及相關氣候環境數據基礎上,重點突破全球動態植被模型(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 Vegetation Model.LPJ-DGVM)敏感參數優化方法,獲取適宜中國的參數化方案:在此基礎上,引入數據同化算法,將遙感衛星產品信息與模型相融合,在模擬過程中不斷校正原有模型模擬軌跡,提高模型適用性。將以上改進的模型推廣至中國區域,實現對20002015年中國地區總初級生產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和敬發(Evapotranspiration,ET的空間格局模擬及分析。主要結論如下1)將LP」DGwM中所選出的22個可調參數(涉及光合、呼吸、水平衡異速生長、死亡、建立以及土壤和掉落物分解共七個作用領域)在各自取值范圍內隨機獲得不同的參數組合,結果表明22個參數可引起GPP和ET模擬結果產生較大的不確定性,尤其集中在生長季。所有站點GPP相對不確定性(Relative Uncertainty,RU)基本保持在09-1.25之間,不具有明顯的年際變異性:ET相對不確定性RU月變化趨勢明顯,且基本處于0.5以下,明顯低于GPP,說明所篩選的22個參數對GP模擬產生的影響更為顯著。
標簽: 數據融合
上傳時間: 2022-03-16
上傳用戶:shjgzh
中興通訊_電子元器件正確選擇與使用 講課用.pdf1. 概述 1.1 控制電子元器件選擇與使用的重要性 一個系統由多個組件、部件組成,而每一個部件、組件均由元器件組成,因此,元器 件是一個系統的基礎。如果將一個系統比作金字塔的話,那么元器件則是這個金字塔的塔 基。從可靠性角度出發,如果沒有可靠的元器件,則沒有可靠的系統。元器件的可靠性通 常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元器件本身所固有的由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所確定的質量、 可靠性特性,即固有可靠性;另一方面是元器件在使用過程中實際所展現出來的可靠性特 性,稱之為使用可靠性。 當前,國內外電子設備所用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問題比較突出,我公司也不例外,從 失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80%左右損壞的元器件是由于使用不當造成的。從 80 年代國外資 料看由于元器件使用不當,造成設備或系統故障占總故障數的一半以上。由于公司目前采 用的元器件有一定數量的國產元器件(另外為進口元件),國產元器件在質量和可靠性方 面有一定差距,進口元器件也沒有非常明確的可靠性要求。因此,為了達到國外電子設備 的整機可靠性水平,我們公司必須下大力抓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工 作是一項涉及方面非常廣的工作,它始終貫穿于元器件的選取、采購到生產的全過程。本 企標 《電子元器件的正確選擇與使用》,從元器件的可靠性工作的主要環節,元器件的選 擇與正確使用入手,詳細闡述了不同種類元器件的正確選擇與正確使用應注意的事項。
上傳時間: 2022-03-20
上傳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