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包含以下內容:1.三菱PLC A系列 AD 變換模塊A1S68AD.pdf2.三菱PLC A系列 CPU模塊Q2ASCPU.pdf3.三菱PLC A系列 DA 變換模塊A1S62DA .pdf4.三菱PLC A系列 GPPWLLT編程調試程序.pdf5.三菱PLC A系列 Io link 網絡系統模塊A1SJ51T64.pdf6.三菱PLC A系列 QnACPU 編程參考.pdf7.三菱PLC A系列 Q系列 CC-LINK網絡系統.pdf8.三菱PLC A系列 余CPU模塊Q4ARCPU.pdf9.三菱PLC A系列 模擬輸入輸出模塊A1S66ADA.pdf10.三菱PLC A系列 熱電偶溫度數字變化模塊A1S68TD .pdf11.三菱PLC A系列 網絡系統.pdf12.三菱PLC A系列 網絡系統設置.pdf13.三菱PLC A系列 遠程網絡篇.pdf14.三菱PLC A系列 高速記數模塊A1SD62.pdf15.三菱PLC FX-20P-E手持編程器操作手冊.pdf16.三菱PLC FX1N使用手冊.pdf17.三菱PLC FX1S,FX1N,FX2N,FX2NC系列編程手冊.pdf18.三菱PLC FX2N-10GM和20GM硬件、編程手冊.pdf19.三菱PLC FX2N-10PG用戶手冊.pdf20.三菱PLC FX2N-2LC溫度控制模塊用戶手冊.pdf21.三菱PLC FX2N-5A特殊功能模塊用戶手冊.pdf22.三菱PLC FX2N使用手冊.pdf23.三菱PLC FX3U FX3UC編程手冊(基本)應用指令說明書.pdf24.三菱PLC FX3UC使用手冊(硬件篇).pdf25.三菱PLC FX3U·FX3UC用戶手冊(定位控制篇).pdf26.三菱PLC FX3U·FX3UC用戶手冊(模擬量控制篇).pdf27.三菱PLC FX3U硬件手冊.pdf28.三菱PLC FX中文文字版002.pdf29.三菱PLC FX系列特殊功能模塊手冊b.pdf30.三菱PLC FX系列特殊功能模塊用戶手冊.pdf31.三菱PLC FX通訊用戶手冊.pdf32.三菱PLC QCPU用戶手冊(功能解說-程序基礎篇).pdf33.三菱PLC QCPU(Q系列)QnACPU編程手冊(PID控制指令篇).pdf34.三菱PLC QCPU-QnACPU 編程手冊(SFC 控制指令篇).pdf35.三菱PLC Q系列 +series+temperature+control+module+user+manual.pdf36.三菱PLC Q系列 CC-LinK Safety系統 主站模塊 詳細篇.pdf37.三菱PLC Q系列 CC-LINK SAFETY系統遠程Io模塊 詳細篇.pdf38.三菱PLC Q系列 CC-Link數字模擬變換模塊.pdf39.三菱PLC Q系列 CC-Link本地站模塊.pdf40.三菱PLC Q系列 CC-link系統主站本地站模塊用戶手冊.pdf41.三菱PLC Q系列 CC-link系統小型IO模塊用戶手冊(詳細篇).pdf42.三菱PLC Q系列 CC-Link遠程IO模塊.pdf43.三菱PLC Q系列 CPU 功能解說 程序基礎.pdf44.三菱PLC Q系列 Fl net(OPCN-2)接口模塊用戶手冊.pdf45.三菱PLC Q系列 GX comfinurator-DP Version.pdf46.三菱PLC Q系列 G網絡系統 控制網絡篇.pdf47.三菱PLC Q系列 H網絡系統 plc至plc網絡.pdf48.三菱PLC Q系列 IO模塊用戶手冊.pdf49.三菱PLC Q系列 manual list price 2005-07.pdf50.三菱PLC Q系列 MELSEC通訊協議用戶手冊.pdf51.三菱PLC Q系列 MES接口模塊.pdf52.三菱PLC Q系列 PROFIBUS-DP從站模塊.pdf53.三菱PLC Q系列 PROFIBUS-DP接口模塊(詳細篇).pdf54.三菱PLC Q系列 Q62DA,Q64DA,Q68DAI,Q68DAV用戶手冊.pdf55.三菱PLC Q系列 Q62HLC用戶手冊.pdf56.三菱PLC Q系列 Q64RD 熱電阻輸入模塊用戶手冊.pdf57.三菱PLC Q系列 Q66DA-G用戶手冊(詳細篇).pdf58.三菱PLC Q系列 QCPU+Users+Manual(Hardware+Design).pdf59.三菱PLC Q系列 QCPU用戶手冊(多CPU系統).pdf60.三菱PLC Q系列 QD62,QD62D,QD62E用戶參考手冊.pdf61.三菱PLC Q系列 QD70定位模塊用戶手冊.pdf62.三菱PLC Q系列 QD72P3C3型內置計數器功能定位模塊 詳細篇.pdf63.三菱PLC Q系列 QD75P定位模塊用戶手冊(硬件篇).pdf64.三菱PLC Q系列 QD75P定位模塊用戶手冊(詳細篇).pdf65.三菱PLC Q系列 QJ61CL12用戶手冊(詳細篇).pdf66.三菱PLC Q系列 QJ71PB92D用戶手冊(詳細篇).pdf67.三菱PLC Q系列 QJ71PB93D用戶手冊.pdf68.三菱PLC Q系列 QJ71WS96用戶手冊(詳細篇).pdf69.三菱PLC Q系列 QnACPU編程手冊 公共指令.pdf70.三菱PLC Q系列 QnACPU編程手冊(PID控制指令篇).pdf71.三菱PLC Q系列 QnAprogram(add).pdf72.三菱PLC Q系列 QnA編程手冊.pdf73.三菱PLC Q系列 QnPRHCPU用戶手冊冗余系統篇.pdf74.三菱PLC Q系列 QnPRHCPU編程手冊(過程控制指令).pdf75.三菱PLC Q系列 QS CPU 功能解說 程序基礎篇.pdf76.三菱PLC Q系列 QS CPU 硬件設計 維護點檢篇.pdf77.三菱PLC Q系列 QSCPU公共指令篇.pdf78.三菱PLC Q系列 Q基本模式CPU硬件設計保養.pdf79.三菱PLC Q系列 Q系列H網主-從站使用手冊.pdf80.三菱PLC Q系列 Q系列I-O模塊使用手冊.pdf81.三菱PLC Q系列 Q系列MELSECNETH網絡系統參考手冊(遠程IO網絡).pdf82.三菱PLC Q系列 Q系列MELSECNETH遠程IO模塊.pdf83.三菱PLC Q系列 Q高性能CPU功能解說程序基礎.pdf84.三菱PLC Q系列 SW0IVNT-CSKP通信包入門手冊.pdf85.三菱PLC Q系列 以太網模塊基礎.pdf86.三菱PLC Q系列 以太網模塊用戶手冊(web功能篇).pdf87.三菱PLC Q系列 以太網(應用篇).pdf88.三菱PLC Q系列 冗余系統用戶手冊.pdf89.三菱PLC Q系列 基本模式CPU功能解說程序基礎篇.pdf90.三菱PLC Q系列 多通道高速計數器模塊 詳細篇.pdf91.三菱PLC Q系列 安全應用程序指南.pdf92.三菱PLC Q系列 定位模塊QD75P QD75D詳細篇.pdf93.三菱PLC Q系列 數模轉換模塊.pdf94.三菱PLC Q系列 模數轉換模塊 用戶手冊.pdf95.三菱PLC Q系列 模數轉換模塊.pdf96.三菱PLC Q系列 溫度控制模塊用戶手冊.pdf97.三菱PLC Q系列 熱電偶輸入模塊 通道絕緣形型電偶 微電壓輸入模塊.pdf98.三菱PLC Q系列 類串行口通信模塊 應用篇.pdf99.三菱PLC Q系列 編程手冊(SFC).pdf100.三菱PLC Q系列 通信協議.pdf101.三菱PLC Q系列 高速計數器模塊.pdf102.三菱PLC Q系列(硬件設計維護點檢篇).pdf103.三菱PLC Q系類 串行口通信模塊 基礎篇.pdf104.三菱PLC X2N-16CCL-M和FX2N-32CCL CC-Link主站模塊和接口模塊用戶手冊.pdf105.三菱PLC X3U用戶手冊(硬件手冊).pdf106.伺服電機使用手冊Vol.2.pdf107.運動控制器(實模式).pdf108.運動控制器(虛模式).pdf109.運動控制器使用手冊SFC編程手冊.pdf110.運動控制器用戶手冊.pdf111.三菱PLC A系列、FX系列、Q系列資料合集
標簽: 激光
上傳時間: 2013-04-15
上傳用戶:eeworm
變頻器PU通訊軟件VFDSetup_SWSetup -2017-09-13 14:10 WIN7-64位三菱仿真軟件GX Simulator 7.16-E.rar 19.7M2017-09-13 14:10 MX Component.zip 642.7M2017-09-13 14:10 MT-Wors2 V1.70Y 20140623更新(適合運動控制器(Q QH QD QDS);內含MR CONFIGURATOR2(版本1.20W)).zip 525.9M2017-09-13 14:10 MR-ES系列伺服設置軟件(中文) 版本:E2 .rar 6.3M2017-09-13 14:10 MR-Configurator J3-J4伺服調試軟件.zip 44.9M2017-09-13 14:10 MR Configurator 伺服調試軟件.zip 32.9M2017-09-13 14:10 GXDeveloper 三菱PLc老版本編程軟件.rar 199.8M2017-09-13 14:10 GX Works2.(三菱FX,Q,L系列通用20180308.zip 1.88G2018-03-09 15:18 GX Works2.zip 1.88G2018-04-13 17:05 GX Works2 V1.531D.zip 888.6M2017-09-13 14:10 GX WORKS3(使用FX5系列).zip 2.17G2017-09-13 14:10 GX Configurator-DP 7.09K.rar 204.9M2017-09-13 14:10 GT Works3 ver. 1.156N三菱觸摸屏畫面編輯軟件.zip 3.21G2017-09-13 14:10 FX3U-ENET-L設置軟件(中文).zip 542KB2017-09-13 14:10 20171212 GTW3 1.185T.zip 3.39G2018-04-13 17:13
上傳時間: 2013-05-31
上傳用戶:eeworm
電感器設計工具集-27冊-46.0M 變壓器漏感對整流電路的影響-6頁.pdf
上傳時間: 2013-07-23
上傳用戶:米卡
本文利用Maxwell 3D軟件對交流接觸器的電磁機構的靜態、動態特性進行分析與仿真。Maxwell 3D是美國的Ansoft公司開發的專門用于三維電磁場仿真的軟件。本文主要以CJ20-25交流接觸器的電磁機構為例,對不同激勵下交流接觸器電磁機構的靜態特性進行分析;編寫電磁機構動態仿真程序,對其進行動態仿真,并進一步分析其動態特性;同時對電磁機構的設計參數對交流接觸器特性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利用Maxwell 3D軟件建立交流接觸器電磁機構的三維有限元模型,對模型進行有限元分析,計算不同電流和氣隙下的靜態吸力,仿真電磁機構的靜態特性。繪制出交流接觸器的靜態電磁場分布及吸力特性。 其次,用Visual C++編程語言編制程序,仿真交流接觸器電磁機構運動過程。 再次,對交流接觸器電磁機構進行瞬態分析。得出CJ20-25型交流接觸器動態電流、吸力特性,并對動鐵心末速度、靜鐵心迎擊距離、動態吸力與反力特性的匹配、總動能和碰撞損失能量與合閘相角的關系特性進行了具體分析。同時,將迎擊式與非迎擊的兩種類型的交流接觸器的動態特性作了比較。 最后,利用Maxwell 3D軟件分析接觸器各個設計參數對交流接觸器電磁機構靜態吸力、動態特性的影響。 經過以上各方面的分析可知:采用Maxwell 3D軟件的強大的電磁場有限元分析功能進行電磁機構的靜態及動態特性的分析與仿真,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可以在樣機制作前,精確掌握電器產品的性能,減少樣機制作,降低試驗費用,加快產品開發周期,提高產品性能指標,具有實際意義。
上傳時間: 2013-07-15
上傳用戶:電子世界
本文研究的電磁阻尼器是一種特殊結構的空心杯發電機,它主要用于對能量的吸收和耗散,達到減振消能的目的,是具有很高單位耗能的能量吸收元件。電磁阻尼器的應用十分廣泛,已涉及航天、航空、電力等諸多領域,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采用電磁場分析軟件建立了電磁阻尼器的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電磁阻尼器阻尼力矩與定子、轉子結構參數的關系。 介紹了常規空心杯電機與電磁阻尼器的結構、發展和應用,基于Ansoft公司的電磁場分析軟件Maxwell 2D學生版軟件建立了電磁阻尼器靜磁場的二維仿真模型,分別對不同充磁方向、極弧系數、磁極對數的氣隙磁密分布進行了靜態仿真分析,得出了相應結論。在此基礎上,運用Infolytica公司的電磁場分析軟件MagNet對電磁阻尼器的二維穩態磁場進行了仿真,研究了如下內容: (1)定子磁路結構中的磁鋼材料、磁鋼充磁方向、定子磁極對數的改變對力矩特性的影響; (2) 轉子結構參數中的轉子長度、轉子材料、轉子厚度、轉子平均直徑、轉子轉向的改變對力矩特性的影響。根據所得的阻尼力矩仿真數據,基于Excel軟件的曲線擬合和Matlab軟件對擬合曲線進行的數值分析,求得了力矩特性斜率與上述參數的關系式。此關系式為探索電磁阻尼器的工程設計方法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最后,將仿真計算得到的阻尼力矩值與實驗測得的阻尼力矩值進行了對比,分析了誤差產生的原因。
上傳時間: 2013-04-24
上傳用戶:元宵漢堡包
該系統是一款磁卡閱讀存儲器,根據用戶要求解決了普通閱讀器只能實時連接計算機,不能單獨使用的問題。而且針對作為特殊用途的磁卡,要求三道磁道都記錄數據,并且第三磁道記錄格式與標準規定的記錄格式不同時,系統配套的應用程序對其做了正確譯碼、顯示。 @@ 整個系統包括單片機控制的閱讀存儲器硬件部分,和配套使用的計算機界面應用程序軟件部分。其中硬件電路包括磁條譯碼芯片、外部存儲器芯片、串口電平轉換芯片等等,所有的工作過程都是由單片機控制。我們這里選用紫外線擦除的87C52單片機,電路使用的集成電路芯片都是采用SMT封裝器件,極大縮小了讀存器的體積,使用簡單,攜帶方便。 @@ 磁條譯碼芯片采用的是中青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M3-230.LQ F/2F解碼器集成電路。該IC實現了磁信號到電信號的轉換。外部存儲器則是使用的8K Bytes的24LC65集成芯片,擴展8片,總容量達到8×8K。 @@ MAXIM公司出品的MAX232實現了單片機TTL電平到RS232接口電平的轉換,從而與計算機串口實現硬件連接。 @@ 計算機界面顯示程序采用當今使用最廣的面向對象編程語言Visual Basic 6.0版本(以后簡稱VB),并且使用VB帶有的串口通信控件MScomm,通過設置其屬性,使其和下位機單片機協議保持一致,進而進行正確的串口通信。關于磁道上數據記錄的譯碼,則是通過對每條磁道上數據記錄進行多次實驗,認真分析,進而得到了各條磁道各自的編碼規則,按照其規則對其譯碼顯示。這部分程序也是通過VB編程語言實現的。另外,計算機應用程序部分還實現了對下位機讀存器的擦除控制。 @@關鍵詞:磁卡,閱讀存儲器,單片機,串口通信,track3數據譯碼
上傳時間: 2013-08-05
上傳用戶:黃華強
隨著世界能源危機的到來,太陽能光伏發電在能源結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部件并網逆變器的性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為了迎合市場上對高品質、高性能、智能化并網逆變器的需求,我們將ARM+DSP架構作為并網逆變器的控制系統。本系統集成了ARM和DSP的各自的強大功能,使并網逆變器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本論文是基于山東大學魯能實習基地“光伏并網逆變器項目”,目前已經試制出樣機。本人主要負責并網逆變器控制系統的軟硬件設計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內容有: @@ 1.本并網逆變器采用了內高頻環逆變技術。文中詳細分析了這種逆變器的優缺點,進行了充分的系統分析和論證。 @@ 2.采用MATLAB/Simulink軟件對并網逆變器的控制算法進行仿真,包括前級DC-DC變換的控制算法以及后級DC-AC逆變的控制算法。通過仿真驗證了所設計算法的可行性,對DSP程序開發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意義。 @@ 3.本文將ARM+DSP架構作為逆變器的控制系統,并設計了相應的硬件控制系統。DSP控制板硬件系統包括AD數據采集、硬件電流保護、電源、eCAN總線,SPI總線等硬件電路。ARM板硬件系統包括SPI總線、RS232總線、RS480總線、以太網總線、LCD顯示、實時時鐘、鍵盤等硬件電路。 @@ 4.本文設計和實現了兩種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算法:功率擾動觀察法或增量電導法;孤島檢測方法采用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檢測方式,被動式所采用的方法是將過/欠電壓和電壓相位突變檢測相結合的方式,主動式采用正反饋頻率偏移法;為了實現并網逆變器的輸出電流與電網電壓同頻同相,使用了軟件鎖相環控制技術。本文分別給出了以上各種算法的控制程序流程圖。 @@ 5.本文也給出了AD數據采集、eCAN總線、RS232、RS485、以太網、PWM輸出等程序流程圖,以及DSP和ARM之間的SPI總線通信程序流程圖。并且分別給出了ARM管理機控制系統主程序流程圖和DSP控制機控制系統主程序流程圖。 @@ 6.最后對并網逆變器樣機進行實驗結果分析。結果顯示:該樣機基本上實現了本文提出的設計方案所應完成的各項功能,樣機的性能比較理想。 @@關鍵詞:太陽能光伏;并網逆變器;SPWM; DSP; ARM
上傳時間: 2013-07-02
上傳用戶:windwolf2000
Sigma-Delta A/D轉換器利用過采樣,噪聲整形和數字濾波技術,有效衰減了輸出信號帶內的量化噪聲,提高了信噪比。與傳統的Nyquist轉換器相比,它降低了對模擬電路性能指標和元件精度的要求,簡化了模擬電路的設計,降低了生產成本。 本論文在對Sigma-Delta A/D轉換器原理研究的基礎上,基于TSMC0.18um工藝,采用1.8V工作電源,128倍的過采樣率,6.4MHz的采樣頻率,設計了一個主要應用于音頻信號處理的Sigma-Delta A/D轉換器,分辨率達到16位。在調制器的設計中,本文采用了多級噪聲整形MASH(2-1)級聯調制器結構,同時,考慮了各種非理想因素對系統性能的影響,在SDtoolbox工具的幫助下使用Simulink進行調制器系統設計。并使用Cadence Spectre對模塊電路進行設計仿真,包括運放,比較器,帶隙基準電壓源,CMOS開關,非交疊時鐘產生電路等。在數字抽取濾波器的設計中,采用了分級抽取技術,使用MATLAB軟件中的SPTool和FDATool工具對各級抽取濾波器進行優化設計。并在原有的濾波器算法的基礎上,采用了CIC濾波器和半帶濾波器,設計出了運算量和存儲量都相對少的三級抽取濾波器系統,大大降低了功耗和面積。 論文的仿真結果表明,所設計的Sigma-Delta A/D轉換器信噪比達到102.3dB,滿足系統需要的16位精度要求。 關鍵詞:Sigma-Ddta; 信噪比; 多級噪聲整形; 數字抽取濾波器
標簽: SigmaDelta 音頻 模數轉換器
上傳時間: 2013-06-27
上傳用戶:songyuncen
隨著世界能源危機的到來,太陽能光伏發電在能源結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部件并網逆變器的性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為了迎合市場上對高品質、高性能、智能化并網逆變器的需求,我們將ARM+DSP架構作為并網逆變器的控制系統。本系統集成了ARM和DSP的各自的強大功能,使并網逆變器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本論文是基于山東大學魯能實習基地“光伏并網逆變器項目”,目前已經試制出樣機。本人主要負責并網逆變器控制系統的軟硬件設計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內容有: @@ 1.本并網逆變器采用了內高頻環逆變技術。文中詳細分析了這種逆變器的優缺點,進行了充分的系統分析和論證。 @@ 2.采用MATLAB/Simulink軟件對并網逆變器的控制算法進行仿真,包括前級DC-DC變換的控制算法以及后級DC-AC逆變的控制算法。通過仿真驗證了所設計算法的可行性,對DSP程序開發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意義。 @@ 3.本文將ARM+DSP架構作為逆變器的控制系統,并設計了相應的硬件控制系統。DSP控制板硬件系統包括AD數據采集、硬件電流保護、電源、eCAN總線,SPI總線等硬件電路。ARM板硬件系統包括SPI總線、RS232總線、RS480總線、以太網總線、LCD顯示、實時時鐘、鍵盤等硬件電路。 @@ 4.本文設計和實現了兩種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算法:功率擾動觀察法或增量電導法;孤島檢測方法采用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檢測方式,被動式所采用的方法是將過/欠電壓和電壓相位突變檢測相結合的方式,主動式采用正反饋頻率偏移法;為了實現并網逆變器的輸出電流與電網電壓同頻同相,使用了軟件鎖相環控制技術。本文分別給出了以上各種算法的控制程序流程圖。 @@ 5.本文也給出了AD數據采集、eCAN總線、RS232、RS485、以太網、PWM輸出等程序流程圖,以及DSP和ARM之間的SPI總線通信程序流程圖。并且分別給出了ARM管理機控制系統主程序流程圖和DSP控制機控制系統主程序流程圖。 @@ 6.最后對并網逆變器樣機進行實驗結果分析。結果顯示:該樣機基本上實現了本文提出的設計方案所應完成的各項功能,樣機的性能比較理想。 @@關鍵詞:太陽能光伏;并網逆變器;SPWM; DSP; ARM
上傳時間: 2013-07-09
上傳用戶:趙安qw
自香農先生于1948年開創信息論以來,經過將近60年的發展,信道編碼技術已經成為通信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各種編碼技術層出不窮。目前廣泛研究的低密度奇偶校驗(LDCP)碼是由R.G.Gallager先生提出的一種具有逼近香農限性能的優秀糾錯碼,并已在數字電視、無線通信、磁盤存儲等領域得到大量應用。 目前數字電視已經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用手機看北京奧運,已經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最近兩年我國頒布了兩部與數字電視有關的通信標準,分別是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DMB-TH)和移動多媒體(CMMB)即俗稱的手機電視標準。數字電視正與每個人走得越來越近,我國預期在2015年全面實現數字電視并停止模擬電視的播出。作為數字電視標準的核心技術之一的前向糾錯碼技術已經成為眾多科研單位的研究熱點,相應的編解碼芯片更成為重中之重。在DMB-TH標準中用到了LDPC碼和BCH碼的級聯編碼方式,在CMMB標準中用到了LDPC碼和RS碼的級聯編碼方式,在DVB-S2標準中用到了LDPC碼和BCH碼的級聯編碼方式。 本論文以目前最重要的三個與數字電視相關的標準: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DMB-TH)、手機電視標準(CMMB)以及數字衛星電視廣播標準(DVB-S2)為切入點,深入研究它們的編碼方式,設計了這三個標準中的LDPC碼編碼器,并在FPGA上實現了前兩個標準的編碼芯片,實現了DMB-TH標準中0.4、0.6以及0.8三種碼率的復用。在研究CMMB標準中編碼器設計時,提出一種改進的LU分解算法,該分解方式適合任意的H矩陣,具有一定的廣泛性。測試結果表明,芯片邏輯功能完全正確,速度和資源消耗均達到了標準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商用價值。
上傳時間: 2013-07-07
上傳用戶:3270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