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初學單片機的經典必備實驗單片機學習最重要是的是要搞清楚其內部的硬件結構。如:p0 p1 p2 p3 T1 T2 以及UART。 至于在編程方面,首先要理解單片機其編程語言和一般的匯編語言以及c語言的區別。 最大的不 同是在于單片機編程主要是圍繞定時器和UART來編程的, 所以要你對那些特殊寄存器要特別的熟 悉,如TMOD PCON SCON PSW IP,一提起這些你應該馬上知道這些寄存器里面所包含位及其中的意 義。如果你做到了這點,可以說單片機你算入門了。 剛開始不要學太多的單片機,單片機的種類很多,但你學精了一個,其他的很好學的,無非只是 在定時器和寄存器上有所不同罷了。 單片機學習是一個辛苦的過程,希望大家能吃苦耐勞,持之以恒。 鑒于本人學習的不足之處,少許錯誤,盡情諒解。 感謝您使用本教程。
上傳時間: 2013-11-19
上傳用戶:xjy441694216
PCF2123是低功耗的CMOS實時時鐘/日歷芯片。數據通過SPI總線傳輸,最大總線速率高達6.25Mbit/s。報警和定時器功能產生一個喚醒信號,喚醒中斷管腳。偏移寄存器可以實現時鐘的校準。
上傳時間: 2013-10-30
上傳用戶:dajin
PIC單片機實用教程基礎篇+提高篇 PIC單片機(Peripheral Interface Controller)是一種用來開發的去控制外圍設備的集成電路(IC)。一種具有分散作用(多任務)功能的CPU。與人類相比,大腦就是CPU,PIC 共享的部分相當于人的神經系統。 PIC 單片機是一個小的計算機 PIC單片機有計算功能和記憶內存像CPU并由軟件控制允行。然而,處理能力—存儲器容量卻很有限,這取決于PIC的類型。但是它們的最高操作頻率大約都在20MHz左右,存儲器容量用做寫程序的大約1K—4K字節。 時鐘頻率與掃描程序的時間和執行程序指令的時間有關系。但不能僅以時鐘頻率來判斷程序處理能力,它還隨處理裝置的體系結構改變(1*)。如果是同樣的體系結構,時鐘頻率較高的處理能力會較強。 這里用字來解釋程序容量。用一個指令(2*)表示一個字。通常用字節(3*)來表示存儲器(4*)容量。一個字節有8位,每位由1或0組成。PIC16F84A單片機 的指令由14位構成。當把1K個子轉換成位為:1 x 1,024 x 14 = 14,336位。再轉換為字節為:14,336/(8 x 1,024) = 1.75K。在計算存儲器的容量時,我們規定 1G 字節 = 1,024M 字節, 1M 字節 = 1,024K 字節, 1K 字節= 1,024 字節. 它們不是以1000為倍數,因為這是用二進制計算的緣故。 1*計算機的物理結構,包括組織結構、容量、該計算機的CPU、存儲器以及輸入輸出設備間的互連。經常特指CPU的組織結構,包括它的寄存器、標志、總線、算術邏輯部件、指令譯碼與執行機制以及定時和控制部件。 2*指出某種操作并標識其操作數(如果有操作數的話)的一種語言構造 3*作為一個單位來操作(運算)的一個二進制字符串,通常比計算機的一個字短。 4*處理機內的所有可尋址存儲空間以及用于執行指令的其它內存儲器。 在計算存儲器的容量時,我們規定 1G 字節 = 1,024M 字節, 1M 字節 = 1,024K 字節, 1K 字節= 1,024 字節. 它們不是以1000為倍數,因為這是用二進制計算的緣故。 用PIC單片機使電路做的很小巧變得可能。 因為PIC單片機可以把計算部分、內存、輸入和輸出等都做在一個芯片內。所以她工作起來效率很高、功能也自由定義還可以靈活的適應不同的控制要求,而不必去更換不同的IC。這樣電路才有可能做的很小巧。
上傳時間: 2013-10-15
上傳用戶:sxdtlqqjl
單片機入門基礎知識大全免費下載 單片機第八課(尋址方式與指令系統)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單片機內部的結構,并且也已經知道,要控制單片機,讓它為我們干學,要用指令,我們已學了幾條指令,但很零散,從現在開始,我們將要系統地學習8051的指令部份。 一、概述 1、指令的格式 我們已知,要讓計算機做事,就得給計算機以指令,并且我們已知,計算機很“笨”,只能懂得數字,如前面我們寫進機器的75H,90H,00H等等,所以指令的第一種格式就是機器碼格式,也說是數字的形式。但這種形式實在是為難我們人了,太難記了,于是有另一種格式,助記符格式,如MOV P1,#0FFH,這樣就好記了。 這兩種格式之間的關系呢,我們不難理解,本質上它們完全等價,只是形式不一樣而已。 2、匯編 我們寫指令使用匯編格式,而計算機只懂機器碼格式,所以要將我們寫的匯編格式的指令轉換為機器碼格式,這種轉換有兩種方法:手工匯編和機器匯編。手工匯編實際上就是查表,因為這兩種格式純粹是格式不同,所以是一一對應的,查一張表格就行了。不過手工查表總是嫌麻煩,所以就有了計算機軟件,用計算機軟件來替代手工查表,這就是機器匯編。 二、尋址 讓我們先來復習一下我們學過的一些指令:MOV P1,#0FFH,MOV R7,#0FFH這些指令都是將一些數據送到相應的位置中去,為什么要送數據呢?第一個因為送入的數可以讓燈全滅掉,第二個是為了要實現延時,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用單片機的編程語言編程時,經常要用到數據的傳遞,事實上數據傳遞是單片機編程時的一項重要工作,一共有28條指令(單片機共111條指令)。下面我們就從數據傳遞類指令開始吧。 分析一下MOV P1,#0FFH這條指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第一個詞MOV是命令動詞,也就是決定做什么事情的,MOV是MOVE少寫了一個E,所以就是“傳遞”,這就是指令,規定做什么事情,后面還有一些參數,分析一下,數據傳遞必須要有一個“源”也就是你要送什么數,必須要有一個“目的”,也就是你這個數要送到什么地方去,顯然在上面那條指令中,要送的數(源)就是0FFH,而要送達的地方(目的地)就是P1這個寄存器。在數據傳遞類指令中,均將目的地寫在指令的后面,而將源寫在最后。 這條指令中,送給P1是這個數本身,換言之,做完這條指令后,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P1中的值是0FFH,但是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直接給出數本身的。例如,在我們前面給出的延時程序例是這樣寫的: MAIN: SETB P1.0 ;(1) LCALL DELAY ;(2) CLR P1.0 ;(3) LCALL DELAY ;(4) AJMP MAIN ;(5) ;以下子程序 DELAY: MOV R7,#250 ;(6) D1: MOV R6,#250 ;(7) D2: DJNZ R6,D2 ;(8) DJNZ R7,D1 ;(9) RET ;(10) END ;(11) 表1 MAIN: SETB P1.0 ;(1) MOV 30H,#255 LCALL DELAY ; CLR P1.0 ;(3) MOV 30H,#200 LCALL DELAY ;(4) AJMP MAIN ;(5) ;以下子程序 DELAY: MOV R7,30H ;(6) D1: MOV R6,#250 ;(7) D2: DJNZ R6,D2 ;(8) DJNZ R7,D1 ;(9) RET ;(10) END ;(11) 表2 這樣一來,我每次調用延時程序延時的時間都是相同的(大致都是0.13S),如果我提出這樣的要求:燈亮后延時時間為0.13S燈滅,燈滅后延時0.1秒燈亮,如此循環,這樣的程序還能滿足要求嗎?不能,怎么辦?我們可以把延時程序改成這樣(見表2):調用則見表2中的主程,也就是先把一個數送入30H,在子程序中R7中的值并不固定,而是根據30H單元中傳過來的數確定。這樣就可以滿足要求。 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數據傳遞中要找到被傳遞的數,很多時候,這個數并不能直接給出,需要變化,這就引出了一個概念:如何尋找操作數,我們把尋找操作數所在單元的地址稱之為尋址。在這里我們直接使用數所在單元的地址找到了操作數,所以稱這種方法為直接尋址。除了這種方法之外,還有一種,如果我們把數放在工作寄存器中,從工作寄存器中尋找數據,則稱之為寄存器尋址。例:MOV A,R0就是將R0工作寄存器中的數據送到累加器A中去。提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工作寄存器就是內存單元的一部份,如果我們選擇工作寄存器組0,則R0就是RAM的00H單元,那么這樣一來,MOV A,00H,和MOV A,R0不就沒什么區別了嗎?為什么要加以區分呢?的確,這兩條指令執行的結果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將00H單元中的內容送到A中去,但是執行的過程不同,執行第一條指令需要2個周期,而第二條則只需要1個周期,第一條指令變成最終的目標碼要兩個字節(E5H 00H),而第二條則只要一個字節(E8h)就可以了。 這么斤斤計較!不就差了一個周期嗎,如果是12M的晶振的話,也就1個微秒時間了,一個字節又能有多少? 不對,如果這條指令只執行一次,也許無所謂,但一條指令如果執行上1000次,就是1毫秒,如果要執行1000000萬次,就是1S的誤差,這就很可觀了,單片機做的是實時控制的事,所以必須如此“斤斤計較”。字節數同樣如此。 再來提一個問題,現在我們已知,尋找操作數可以通過直接給的方式(立即尋址)和直接給出數所在單元地址的方式(直接尋址),這就夠了嗎? 看這個問題,要求從30H單元開始,取20個數,分別送入A累加器。 就我們目前掌握的辦法而言,要從30H單元取數,就用MOV A,30H,那么下一個數呢?是31H單元的,怎么取呢?還是只能用MOV A,31H,那么20個數,不是得20條指令才能寫完嗎?這里只有20個數,如果要送200個或2000個數,那豈不要寫上200條或2000條命令?這未免太笨了吧。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我們只會把地址寫在指令中,所以就沒辦法了,如果我們不是把地址直接寫在指令中,而是把地址放在另外一個寄存器單元中,根據這個寄存器單元中的數值決定該到哪個單元中取數據,比如,當前這個寄存器中的值是30H,那么就到30H單元中去取,如果是31H就到31H單元中去取,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怎么個解決法呢?既然是看的寄存器中的值,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讓這里面的值發生變化,比如取完一個數后,將這個寄存器單元中的值加1,還是執行同一條指令,可是取數的對象卻不一樣了,不是嗎。通過例子來說明吧。 MOV R7,#20 MOV R0,#30H LOOP:MOV A,@R0 INC R0 DJNZ R7,LOOP 這個例子中大部份指令我們是能看懂的,第一句,是將立即數20送到R7中,執行完后R7中的值應當是20。第二句是將立即數30H送入R0工作寄存器中,所以執行完后,R0單元中的值是30H,第三句,這是看一下R0單元中是什么值,把這個值作為地址,取這個地址單元的內容送入A中,此時,執行這條指令的結果就相當于MOV A,30H。第四句,沒學過,就是把R0中的值加1,因此執行完后,R0中的值就是31H,第五句,學過,將R7中的值減1,看是否等于0,不等于0,則轉到標號LOOP處繼續執行,因此,執行完這句后,將轉去執行MOV A,@R0這句話,此時相當于執行了MOV A,31H(因為此時的R0中的值已是31H了),如此,直到R7中的值逐次相減等于0,也就是循環20次為止,就實現了我們的要求:從30H單元開始將20個數據送入A中。 這也是一種尋找數據的方法,由于數據是間接地被找到的,所以就稱之為間址尋址。注意,在間址尋址中,只能用R0或R1存放等尋找的數據。 二、指令 數據傳遞類指令 1) 以累加器為目的操作數的指令 MOV A,Rn MOV A,direct MOV A,@Ri MOV A,#data 第一條指令中,Rn代表的是R0-R7。第二條指令中,direct就是指的直接地址,而第三條指令中,就是我們剛才講過的。第四條指令是將立即數data送到A中。 下面我們通過一些例子加以說明: MOV A,R1 ;將工作寄存器R1中的值送入A,R1中的值保持不變。 MOV A,30H ;將內存30H單元中的值送入A,30H單元中的值保持不變。 MOV A,@R1 ;先看R1中是什么值,把這個值作為地址,并將這個地址單元中的值送入A中。如執行命令前R1中的值為20H,則是將20H單元中的值送入A中。 MOV A,#34H ;將立即數34H送入A中,執行完本條指令后,A中的值是34H。 2)以寄存器Rn為目的操作的指令 MOV Rn,A MOV Rn,direct MOV Rn,#data 這組指令功能是把源地址單元中的內容送入工作寄存器,源操作數不變。
上傳時間: 2013-10-13
上傳用戶:3294322651
帶您從零學單片機之中斷部分部分 課程簡介1 51單片機中斷2 中斷簡介3 中斷相關寄存器功能講解4 中斷優先級講解5 中斷應用操作流程6 中斷程序實例設計17 課后作業
上傳時間: 2013-10-10
上傳用戶:shengyj12345
AVR 單片機與GCC編程 目錄第一章 AVR 單片機開發概述1.1 一個簡簡單的例子1.2 用MAKEFILE 管理項目1.3 開發環境的配置第二章 存儲器操作2.1 AVR 單片機存儲器組織結構2.2 I/O 寄存器操作2.3 SRAM 內變量的使用2.4 在程序中訪問FLASH 程序存儲器2.5 EEPROM 數據存儲器操作2.6 avr-gcc 段結構與再定位第三章 功能模塊編程示例3.1 中斷服務程序3.2 定時器/計數器應用3.3 看門狗應用3.4 UART 應用3.5 PWM 功能編程3.6 模擬比較器3.7 A/D 轉換模塊編程第四章 使用C 語言標準I/O 流調試程序4.1 avr-libc 標準I/O 流描述4.2 利用標準I/0 流調試程序第五章 AT89S52 下載編程器的制作5.1 LuckyProg S52 概述5.2 AT89S52 ISP 功能簡介5.3 程序設計第六章 硬件TWI 端口編程6.1 TWI 模塊概述6.2 主控模式操作實時時鐘DS13076.3 兩個Mega8 間的TWI 通信第七章 BootLoader 功能應用7.1 BootLoader 功能介紹7.2 avr-libc 對BootLoader 的支持7.3 BootLoader 應用實例 第八章 匯編語言支持8.1 C 代碼中內聯匯編程序8.2 獨立的匯編語言支持8.3 C 與匯編混合編程第九章 C++語言支持結束語附錄 1 avr-gcc 選項附錄 2 ihex 格式描述
上傳時間: 2013-10-26
上傳用戶:wangyi39
系統控制協處理器是MIPS體系結構CPU中必需的一個單元模塊。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利用一系列特權寄存器記錄當前CPU所處的狀態,負責異常/中斷處理,提供指令正常執行所需的環境。本文論述了一個實現MIPS 4Kc指令集CPU中系統控制協處理器的設計,包括對特權寄存器寫操作的實現,精確異常處理機制和全定制后端物理設計。關鍵詞:32位嵌入式CPU,系統控制協處理器,精確異常處理,流水線,全定制MIPS體系結構中的系統控制協處理器簡稱CP0,它提供指令正常執行所需的環境,進行異常/中斷處理、高速緩存填充、虛實地址轉換、操作模式轉換等操作。單從硬件的角度而言,系統控制協處理器對指令集的作用就相當于操作系統對應用程序的作用一樣。
上傳時間: 2014-11-22
上傳用戶:daijun20803
以典型的9S08 系列為例,當你選擇了一個MCU 型號后,在圖1-4 右側會顯示出所有針對該型號芯片可用的項目調試場景。其中:Full Chip Simulator是芯片全功能模擬仿真,即無需任何目標系統的硬件資源,直接在你的PC 機上模擬運行單片機的程序,在模擬運行過程中可以觀察調試程序的各項控制和運行流程,分析代碼運行的時間,觀察各種變量,等等。CW 提供了功能強大的模擬激勵功能,可以在模擬運行時模擬一些外部事件的輸入,配合程序調試;P&E Multilink/Cyclone Pro是基于P&E 公司的硬件調試工具實現實時在線硬件調試。實際就是我們經常說的BDM 調試。BDM 調試是基于芯片本身內含的在線調試功能,可實現程序下載,單步/全速運行,可以設若干個斷點,可以觀察和修改任意寄存器或RAM 內存空間。BDM 幾乎是開發飛思卡爾8 位(9S08 和RS08 系列)、16 位(9S12 系列)和32 位(Coldfire V1 系列)單片機的標準調試模式,運用最為廣泛;SofTec HCS08是另外一家SofTec 公司提供的硬件調試工具,國內使用較少;HCS08 Serial Monitor是基于芯片串口的監控調試開發模式。由于開發效率較低,現在幾乎無人使用。
上傳時間: 2013-10-10
上傳用戶:alex wang
當今集成電路設計已經進入 SOC 時代,于是各公司針對自己的設計需求挑選一款性價比較高的處理器作為內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下面將介紹一款集成了DSP 和MCU 功能的處理器ZSP neo 。ZSP neo 是一類新型的處理器,它在一個的內核中集成了DSP 和MCU 的功能。對于那些需要比現有8 位微控制器更高的控制處理性能,而又無需32 位微控制器的對成本敏感的應用來說,ZSP neo 是一個理想的選擇。ZSP neo 針對其性能要求采用了相應的架構:·采用基于 RISC 的架構:處理器具有靜態分支預測功能;所以程序員設計程序時無需考慮跳轉延時。·采用了 Load-Store 架構:處理器對存儲器的操作使用 load 和store 指令;操作不直接發生在存儲器中。所有其他指令均為寄存器-寄存器操作;使用寄存器節省了存儲器帶寬。采用多種load/store 指令,這樣優化了存儲器操作;同時支持32 位和16 位的數據操作。處理器允許前推的靈活架構;功能單元的結果能夠在下個周期無條件地被其他功能單元使用。
上傳時間: 2013-10-19
上傳用戶:奔跑的雪糕
PCA9544A 是NXP 公司生產的I2C 總線多路復用器,通過該器件可以將一路I2C 總線擴展為4 路I2C 總線。將1 路上行SDA/SCL 通道擴展為4 路下行通道。通過對內部可編程寄存器進行配置,在同一時間可以任意選擇一對SCx/SDx 線。器件擁有四路輸入中斷,INT0到INT3,分別對應著四路下行通道。該器件還有一個輸出中斷,輸出中斷的狀態由四個輸入中斷通過“與”邏輯控制。
上傳時間: 2013-11-17
上傳用戶:woshinimiaoye